客家小村志向高远的学生
1946年卢嘉祥出生在广西平南县塘岭村一个客家小村庄。他的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光着脚丫子走过来的。在平南县中学读书
贫穷激发了卢嘉祥高远的志向。读高一时,他看了电影纪录片《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十四国》,这部电影深深地迷住了卢嘉祥,不仅因周恩来的风采,更因为周恩来担任翻译的冀朝铸(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他心里产生一个念头:学好英语,像冀朝铸那样陪同国家领导人走遍全世界,是一件多美的事!一个穷乡僻壤的客家穷孩子,连普通话还不会说呢,想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走遍世界谈何容易?“你的语感好,音质、语调也很好,说得很标准。”老师的话给了他极大的鼓励,坚定了他的志向。
1965年6月高考前,卢嘉祥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北京外国语学院。8月初,正在地里顶着烈日给红薯培土的卢嘉祥,看到大队文书向他奔来:“嘉祥,北京来的录取通知书!”全家人高兴之余,马上又犯愁了,因为家里一分钱也拿不出。县政府文教科莫剑白科长特地补助他11元,乡亲们又东拼西凑,为他筹得了90多元。入学后,北外英语系本科160多名新生进行了分班考试,卢嘉祥以优异的成绩被分在拔尖班,有幸成为英语教学界泰斗许国璋教授的学生。
1970年7月,卢嘉祥大学毕业了,他与同学们一道被安排到湖北省北外的“五・七”干校劳动。田间休息时许教授语重心长地嘱咐他,千万别丢了英语,将来国家会用得着的。许教授还经常用“牛津音”的英语和他对话,进一步提高他的发音水准和长篇政论性演讲的能力。
在日内瓦代表祖国发言
1973年3月,卢嘉祥分配到邮电部国际联络局任翻译。不久,卢嘉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大会,在与有关国家的谈判中,卢嘉祥由于对英语词汇掌握准确,并能细致入微地辨别出对方语言中的微妙意味,予以应对,化解了一个个“险礁”和障碍,使我方赢得了胜利。“在谈判中,哪怕一个词理解不到位,都有可能陷入被动。”谈起那次经历,卢嘉祥仍感触万分。
卢嘉祥的英语能力崭露头角,开始参与到国家对外交往活动中。1985年,卢嘉祥被调入国家经济委员会,担任时任国家经委常务副主任朱?基等领导的翻译。朱?基工作的繁忙和高效是有名的,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批外宾,卢嘉祥常常在吃饭的时间里不停地作翻译,等大家都吃罢了,他还没能吃上几口。细心的朱?基总是对他说:“小卢,你慢慢吃,我们要再聊一会儿才走。”
1990年,卢嘉祥被外交部和国家计委下文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二等秘书,成为外交部之外的外交人员。他热情开朗的形象和流利的英语很得“人缘”,许多美国人都愿与他交往,卢嘉祥在华盛顿一驻就是4年。
为安南秘书长当翻译
1997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应江泽民的邀请首次访华,为安南先生选调翻译,慎之又慎。几番斟酌,定下由卢嘉祥作安南举行新闻发布会时的翻译。为了确保不失误,卢嘉祥阅读了联合国有关文件、安南以往的发言和新华社等刊发的时事新闻共数百万字的资料。安南先生讲话时没有讲稿,讲十句左右停顿一下。要记住他的十句话并准确地翻译出来,绝不是件容易事。安南先生阐述了他此次访华的目的、行程、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内容、中国政府的态度、双方会谈的成果、尚存在的难题以及其他与联合国有关的重大国际政治、人权、经济、科技、军事及社会发展问题等,涉及面非常广。新闻发布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以往这类翻译难度极大的会,一般都安排两名翻译,而这次只有卢嘉祥一个人翻译。卢嘉祥的精神高度集中,会议结束时,安南先生握着卢嘉祥的手连声道谢,称翻译得非常好。
从此,卢嘉祥名声大振,大型国际会议纷纷邀请他担任同声翻译。至今卢嘉祥已在20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上担任许多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组织领导人、大型跨国公司总裁的同声翻译。 (《文化交流》2005年第1期 秦兴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