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别把农民工拦在城市文化之外

2005-02-20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们远离自己的家乡,我们也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同样渴望知识的海洋和明媚的阳光……”对于进城务工的上亿农民工来说,他们的精神家园究竟怎样?

春节期间,记者调查发现,农民工的精神文化无疑处于“饥渴”状态。

“烦忧热线”的烦忧

而立之年的菜农陈军,如

今已是北京西北角肖家河一带的名人。出名,是因为他在自己不足十平方米的窝棚里办起了一条“烦忧热线”。一年多下来,共接到1300多个电话。“种菜以外,就想做点别的事。”虽是单身汉,可在和“工友”的交往中,竟有不少人包括小女孩找他倾诉烦恼和苦闷。陈军忽发奇想:何不办个热线电话呢?就叫“烦忧热线”。

于是,他在社区张贴小广告“广而告之”。随着知名度的扩大,热线的来电范围早已超越社区。反映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欠薪、土地纠纷、法院执行难等等。“情感问题最初占百分之七八十,现在占一半以上。”

哪有工夫看《功夫》?

华灯初上,夜晚的北京更加迷人。海淀区华星影院附近,人来人往。

寒风中,32岁的张秀英伫立路口,耐心地等待顾客来买鸡蛋饼。她身后,是电影《功夫》的大幅灯箱海报:周星驰身着中式服装,腰别一把斧头,一脸严肃。

“看过《功夫》吗?”

“哪有工夫看《功夫》?”张秀英头也不抬,“来北京两年了,影院啥样我都不知道。”

“看电影谁不想啊,可一张票就三五十块钱,我辛苦一天,还不够看场电影呢!”来自山东的汉子李永军做水果生意,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很多,但他自认为还是有娱乐生活的。“收摊后和几个老乡凑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有时跑到旧货市场看看电视。”

四成农民工一本书都没有

由于时间紧,工程量大,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们几乎就没有业余时间。1月29日晚18时在宣武区里仁街,记者碰到来自湖北的民工王开亮,他正和两个工友在街上溜达。记者跟随他们来到工地:一间20平方米的小屋,凌乱地放着些被褥和行李。隔着几个铺位,28岁的黄永冒正裹着被子看《民间文学》。记者随意翻翻,发现还是1998年的,书是在旧书摊上买的。小黄说:“这书便宜,只要一块钱。”旁边的几个床铺上传来均匀的鼾声。

“现在国家对于民工工资拖欠、子女就学难等问题十分重视,但是如何丰富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却是一个新课题。”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坦言。(《人民政协报》2.1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