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恩是个60岁的老人,现任花旗集团执行董事,还是“作家、编辑、学者、科学家、私人投资家和慈善家”,另外,“他还担任库恩基金会董事长,库恩全球资本公司董事长”。有资料介绍,他写作或者编辑的书已超过25本。
日前,《南方日报》的记者采访了他。
记者:怎么想到写一本中国领导人的传记?
库恩:我在中国十多年,对这片土地感情深挚,看到许多东西正在欣欣向荣地发展着。然而我的美国同胞乃至西方世界中的许多人还陷在对中国认识的迷雾中。我想多做一些事情,尽可能地让外面的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是我很久以来的愿望。
记者:是什么事情直接促成您写这本书?
库恩:2000年,江泽民先生访美,接受了哥伦比亚电视网的著名记者华莱士的专访。我和朋友满怀希望地看完了全程,结果让我们异常沮丧―――因为在华莱士的节目中对江先生的部分评价很不公正。美国见多识广的著名记者都会有这样的惯性认识误区,更不要说老百姓了。我觉得写《江泽民传》刻不容缓,美国人民需要通过了解一个领导人的个人史,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真正的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美国的年轻人,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永远不会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稳定压倒一切”。
记者:为了这本书,您整整花了4年时间,这4年间让您觉得最痛苦、最快乐的是什么?
库恩:年复一年通宵达旦的案头工作,全情投入,让我痛苦的同时,又觉得非常快乐。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是3次重写、5次编辑的结果。第一稿是70万字,现在47万字左右。我的手提电脑随时伺候,方便随时写作。许多个夜晚,一吃完晚饭,就一头扎进书房,妻子常常取笑说:“瞧,他又去见江泽民了。”这已经成为我们家的传统笑话了。
记者:这本书的写作对您个人来说有什么帮助吗?
库恩:写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中国人情世态里的美,让我重新认识了“关系”这个词。国际社会中,一提及中国的“关系”,一般就让人联想起腐败和不规范操作等等,但在采访过程中,接触到的中国人,我亲身体会到他们交往的方式,让人联想起人类很久远以前那种彼此信任、互相包容的美好关系。在他们淳朴的表情里,有一种让人十分感动的天真和坦诚。
记者:写这本书,您得到了什么?
库恩:得到了两个称号,一个是“消极反华主义者”,一个是“新一代的斯诺”。有人猜测,我通过写这本书,在中国获得许多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我想正式澄清,我在写作此书的4年间,在中国没有任何项目,没有收到任何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报酬。我准备把此书稿费的50%赠给3个慈善机构。
记者:您能谈谈《江泽民传》之外的自己吗?
库恩:我喜欢我的社会角色是立体的,希望我的多重身份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1990年以来,我投入许多精力把中国介绍给世界。10年间,我和我的拍档以介绍中国为目标,设计了6个项目,《江泽民传》是第5个。1995年,我和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合作,筹集150万美元,拍摄大型专题片《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14个故事全方位反映中国。2000年的时候在美国357个公共频道播出,这是第1项;建立库恩基金会,组织“中美媒体高层论坛”,鼓励中美两国高级传媒人互相“换位思考”,这是第2项;出版《中国制造》讲述中国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是第3项;在2000年千禧年首脑会议期间在美国11个城市进行长达25天的中国文化宣传,这是第4项;第5项就是今天讨论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第6项,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项目,是美国PBS、英国BBC联台投资400万美元的《中国》,现正在西藏拍摄,我们试图用中国的历史和文明来解释现在的中国。
记者:听说您的家庭成员全都是公众人物,谈谈他们好吗?
库恩:我非常自豪家人都很有艺术修养。妻子是钢琴家,大儿子拍电影,小儿子是制片人,女儿是工会演员。因为我始终喋喋不休地在他们面前谈论中国,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国家。我的小女儿丹尼拉,常在好莱坞拍戏,她演的《Traffic》曾获得奥斯卡奖,我为之高兴。她最近参与拍摄央视的一个叫做《朝鲜战争》的电视剧,演一个战地记者,还在中央九套即将播出的一个节目《重新发现中国》 ReresearchingChina》)中当主持人,欢迎大家收看。
《特区青年报》3.9《南方人物周刊》2005年第5期陈志陈静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