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影《燎原》风波始末

2005-04-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李立三看《燎原》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共萍乡矿委宣传部编写、出版了一本反映安源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红色安源》。该书的第一作者彭永辉根据有关素材,与上影的李洪辛合作,写成了电影剧本《燎原》。

1960年,时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李立三在庐山休养,偶遇江西省煤炭管理

局局长刘登仁,提及安源过去的事,李立三笑呵呵地说:“我就是历史上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李立三。”

刘登仁得知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当年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的李主任,马上向他汇报了《红色安源》的出版及电影剧本《燎原》的创作情况。李立三闻后大喜,当即提出要看剧本。李立三饱含热泪看完了剧本,除给予肯定外,还建议缩短工人自发斗争的篇幅,重点突出党组织成立之后,启发工人觉悟和领导工人罢工等情节。

影片公映后,李立三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看了《燎原》以后”的文章。文中大量提到有关毛泽东多次去安源,并指导大罢工的历史事实,同时也提到刘少奇在大罢工中的作用。

那么影片中为什么没有直面反映毛泽东呢?原作者彭永辉回忆说:最初的剧本是有毛主席去安源情节的,后来导演张骏祥怕把握不好领袖人物的戏,便将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安源的历史事实归纳成一人,起了一个象征性的名字“雷焕觉”作为党的领导者。

“雷焕觉”就是刘主席

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电影《燎原》拍成之后,特意送了一个拷贝给安源。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门前的大操坪上,连放了7个晚上,盛况空前。因为片中王尚信扮演的雷焕觉形似青年的刘少奇(安源俱乐部里有刘少奇当年穿长衫的照片),加之历史上又是他出面与路矿当局谈判,留给安源大人小孩的印象是:影片中的雷焕觉就是现在的刘主席。

安源人为什么对刘少奇的印象深呢?因为刘少奇过去在安源工作了3年,走遍矿山的每个角落,当年健在的老工人大都认识他。俱乐部的袁老伯伯,为少先队员上队课,讲的也多是“刘代表”在安源的故事。那时的俱乐部院子里,有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下立着一块红牌,上写:少奇同志当年亲手栽种。再就是矿区家家户户都有的《萍矿工人报》,报头是刘少奇亲笔题写的。树也难逃厄运“文革”爆发后,安源的“批刘运动”从《燎原》开始。不久,“安源的‘炮制者’”也开始跟着倒霉了。其中一个就是常讲“刘代表”的袁老伯伯。他当年是刘少奇的保镖,影片中那个不上夜校,只爱打拳的工人易猛子就是他的生活原型。1964年,袁老伯曾去北京与刘主席有过合影。那些穿黄军装的外地红卫兵到安源时,他仍讲刘少奇在安源如何如何,结果吃了不少苦头。可这倔强的老头一边挨斗,一边用浓重的湖南话说:我不讲刘少奇,就没得什么讲。据说直到1972年去世,他还在唠叨这几句话。

另一位是电影《燎原》的作者彭永辉。他抱着电影胶片,脖上挂块纸牌,上面写着“刘少奇吹鼓手”,跪在台上遭众人批斗。就连刘少奇当年栽的树也逃不过厄运。一个叫“燎原”的造反派组织,把俱乐部院子里的两棵梧桐树给砍了。为了肃清余毒,竟然深挖3尺,将树根刨出,还浇上汽油焚烧。

安源又“热”起来了

1982年,著名导演张骏祥为了却20年的心愿,将1962年彭永辉写成的《燎原》续集作了修改,拍成了彩色影片《大泽龙蛇》。与此同时,长影也来安源拍片。南北两大电影厂在安源这个矿山小镇拍片,着实给安源人带来几分自豪。大小媒体竞相报道,又提高了安源的知名度,给文革结束后一度冷清和失落的安源带来热闹。

2002年,潇湘电影制片厂来安源拍片,片名叫《毛泽东去安源》,并在次年公映。同时,电视连续剧《毛泽东去安源》在央视一套播出。这一片一剧,立意相同,都是用真人真事,客观表现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在安源大罢工的历史作用,还历史本来面目。

《大众电影》2005年第8期肖建萍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