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百年中国:李氏家族的六代知识分子

2005-06-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认为,在20世纪中国,总共有六代知识分子。以1949年作为中界,可以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和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后“文革”一代。发源于陕西蒲城的李氏家族恰好以六代相传的“知识分子”,走过20世纪的中国百年。2005年3月,68岁的李氏家族成员李景英向记

者讲述了这个家族。

数学家、戏剧学家和水利学家

清朝末年,一个叫李智盛的农民,偏居陕西省蒲城县距城50里的一个小村庄富源村。李智盛虽无学问,但却重视孩子读书。他农忙种田,农闲时推着手推车贩卖水瓮,以此供养两个儿子念书。

长子李仲特(1858 1937),20岁考中秀才,研习《算法统宗》、《梅氏丛书》,后自学几何、代数和微积分等西学,成为数学家。

次子李桐轩(1860 1932),18岁亦中秀才,后成为戏剧学家。创办戏剧教育团体陕西易俗社,醉心于戏曲改良。鲁迅曾为易俗社题字赠匾“古调独弹”。李桐轩更像是一个活动家,他修订蒲城县志,推陈出新,被视为“悖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晚年见国民党政府日益腐败,对南京政府失去信心,遂?依佛教。因李仲特无子女,所以,李家今日的子子孙孙都是李桐轩的后人。

李桐轩有三子一女,长子李约祉 1879 1969)、次子李仪祉(1882 1938)、三子李知祉(1887 不详),均有大建树。

李约祉25岁考入京师大学堂。他继承父业,一生主要成就也在戏剧改革,写过大小剧本20多个,他对秦腔发展的贡献也被后人载入史册。他也遗传了父亲对教育的重视,子女九人,多奋发上进,学有专长。

李仪祉是中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时局和家庭背景决定了他更多地学习自然科学而鄙弃八股。他16岁中了秀才,后入书院深造,与于右任同学。两次留学德国,学习土木工程和水利专业。1915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校长。

李景英回忆说,大约在这个时期,李家的家训也逐步成形,除倡导民主、爱国、正直、求实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即“做大事,不做大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李家第二代、第三代都有人出国留学,家里约法三章:学成必须回国报效祖国;不许娶洋太太;回国后要还债务,培养弟妹。

西方语言文学泰斗

李约祉的九个子女中,比较显眼的是长子李赋京(1900 1988)、次子李赋都 1903 1984)、三子李赋林(1907 1980)、四子李赋丰(1918 1966)。

李赋京是著名的医学教育家,也是中国钉螺研究的先驱。他是李景英的父亲。李赋都专攻水利,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设计组主任等职;李赋林、李赋丰也都在水利方面有专长。

而李仪祉的长子李赋宁(1917 2004 后来成为西方语言文学大师、著名的教育家和翻译家,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次子李赋洋成为生物学教授。

李赋宁读大学时所在的清华大学十一级外文系可谓人才济济,查良铮(穆旦)、王佐良、许国璋、周珏良、杨周翰等都是他的同班同学。1949年秋,他在耶鲁大学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资格考试,博士论文已写一半,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1950年便怀揣一颗报国之心毅然归返,正合了李家的家训。41年后,历史重演,李赋宁的独子李星背着一台计算机风尘仆仆从美国回来,落定清华园。

“文革”的残酷历练

在李景英的记忆中,这一生似乎只有童年与老年。童年是在解放前,老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她的青年时代,“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喜欢的老师成了“胡风分子”,熟悉的亲人成了“右派”,崇敬的革命先辈成了“反革命分子”,她自己,也成了资产阶级“白旗”。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有着改造不完的人生观,以至于她自己也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是改造无望了。当时现实要求她有时甚至必须反着看问题:她认为对的,那一定是错了;她认为好的,那一定是坏的;她认为美的,一定是丑的;若是她什么时候高兴了,那一定该是批判了。

李景英是北京积水潭医院同位素科的主任医师。她的丈夫就是“人民的好医生”韦加宁。57岁时,她决定提前退休,回老家陕西蒲城县富源村教书。

新一代的知识界中坚

第四代的李星归国后,在清华电子工程系教书并承担多项科研任务。他将祖父的几条至理传给学生,譬如“不怕做小事”。需要的时候,他就亲自上机找问题,编写程序。他也教给学生一些提纲挈领的准则,譬如“大事不糊涂”,“想得深一点”等。

生机勃勃的第六代

李家第五代,多在国外。而第六代,已焕发勃勃生机。5月8日,18岁的马毅学赴美演讲,此前他已拿到一个国际大奖。2005年,他刚被保送清华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他是李赋京的曾外孙,也是李家第六代中第一个上大学的。

李景英的女儿韦岚从美国发回的家信中说:“咱家人很好,上代下代之间交流较多,后辈可从中受益,可以从前人的经验里找到捷径……”也许,这就是所谓“有根”与“传承”。(《新民周刊》2005年第2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