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沙兰镇暴雨何以成“漏网之鱼”

2005-07-03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强对流是一种“杀手型”的天气,往往能造成大风、强降水、雷暴或者冰雹等气象灾害。6月10日,黑龙江省宁安市出现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当天下午2点30分,该市沙兰镇沙兰河上游山区突降暴雨,瞬间形成洪峰,导致沙兰镇中心小学至少102名学生死亡。

在灾害出现之前,并未见到任何气象部门的警报。黑龙江省水

文局局长董淑华在灾后对媒体说,当地气象站发布的预报是阵雨或者雷阵雨天气,而实际上出现的是“200年一遇的强降雨”,它“属于超常规降雨过程,不可预见”。

实际上,在沙兰镇暴雨发生的前一天,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毕宝贵就签字发布了一次强对流落区预报。当时预报人员注意到有一个东北冷涡,容易形成局部地区强对流天气,“虽然卫星监测的结果不是很明显,但还是把黑龙江和辽宁划在对流危险区。”

不过,他回忆说,黑龙江的这场暴雨,从事先气象部门得到的信息分析,并没有特别的表征,“不像是一个强天气,无法发出确切的警报。”

在1975年8月河南发生震惊中外的暴雨溃坝事件后,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便成立了一个暴雨研究小组。暴雨研究专家赵思雄加入的时候,才30岁出头。30年后,暴雨预报依然困难重重。“我们的进展十分缓慢,对暴雨的形成机制和发生过程知之甚少。”他说。

让暴雨研究小组一筹莫展的是无法及时获取足够的暴雨数据。尽管我国逐步建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气象观测网络,几乎每相距200~300公里就有一个气象观测台站,但这张网对于发生在中小尺度的天气事件来说仍然不够细密,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小组成员孙建华博士无奈地说,手头上的资料数据尺度太大,一般都在几百公里以上,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都达不到研究要求。“现有的观测网分布得很稀松,能获取的数据也很稀松,就像捕鱼,如果网眼很大,小鱼肯定就漏掉了。”赵思雄说。发生在沙兰镇的这场暴雨就是一条漏网之鱼,气象部门甚至未能获得它确切的降水量。气象观测站一般在县级以上的城市才设立,无法观测沙兰河上游当天的实际降水量。而在县城,记录下的降水量还不到1毫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倪允琪教授认为,“在目前的科学水平条件下,我们对于沙兰镇这样的暴雨天气仍然无能为力。”

据倪允琪提供的数据,目前50毫米以上的强降水,在24小时内准确预报的几率不超过20%。这已经是一个“超过发展中国家水平的数字”,因为“即使在美国,也不会超过这个水平”。科学家们希望,等到2009年“973”第二期暴雨项目结束时,这个数字能提高5个百分点,并把强天气的预警时间,提高到3小时。(《南方周末》6.2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