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气温急剧高升,近日更达到39℃的高温。为了安度炎夏,提高生活质量,我们特地求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李俊龙教授。
李教授说,入夏以后升温迅速,显示出今年的气候特点是一个“暴”字,即暴热、暴雨,变化大、变化快。在这种湿度不大,但温度特别高的条件下,最容易出现人体津液的损失、耗散。随着
说到预防,李教授强调其实就是“清静”两个字,清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年入伏是在7月15日,中伏又是20天,也就是说7月15日后我们要经历连续40天的湿热。无论男女老幼,都应当保持清静的心态,从而保持健康。在饮食起居方面,要多喝水,饮食清淡,少饮酒,不过于劳累,外出要避免暴晒。此外还要强调三点:
1.要保持小便的通畅,遇到小便发黄、短少时要多喝水,感到不舒服时要及时治疗。因为在五脏六腑中,小肠为火腑,膀胱为水腑,都是容易在高温天气下得病的部位。喝水指的就是白开水,水的温度可以适当低一些,但不宜饮冰水。
2.要注意出汗。理想的出汗状态是“汗出溱溱”,这个溱字就是形容一种似感觉得到又感觉不到的样子。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大汗淋漓之后,马上就去冲凉或是许久不去清洗都不好,都容易引起痱子、湿疹、皮疹等皮肤病。
3.睡觉问题。睡眠不好,在烈日下更容易有疲倦、不适的感觉。对炎夏既不要恐惧,也不要无所谓。何谓“伏天”?伏就是趴着、躺着的意思。伏天要保证休息,保持心理安适,适当放慢生活、工作节奏。
夏季养生,中医是非常有讲究的,在这种火热的季节,以清淡食物为主,避免伤津耗气。特别是老年人,更应该养精蓄气,热天少出门,喝点绿豆粥,高温天气多吃一些凉拌菜,但要注意不可过食寒凉,不要吃直接从冰箱里取出的食品。对于身体不很强健的人来说,可以考虑吃一些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的生脉饮能够益气养阴,是对抗燥热的首选药品。对于湿热,不妨备一些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十滴水、清凉油等消暑小药。 (《北京日报》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