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性骚扰首次进入中国立法视野。
公交车上的性骚扰
“如果有条件我再也不愿坐公交车上下班了!”
6月24日,朱丽(化名)看到郑州晚报《公交车上的性骚扰,你遭遇过吗》一文后,将自己遇到的烦心事讲了出来。
“上周末,我从花园路上车,等车的人比较多,在上车时,我突然感觉有两只手在背后触摸我的身体,我回头看了身后那个男人一眼,没再理他。哪知道上车后,趁着人多,他总是挤在我身边,不时借车体的摇晃故意用两只手紧贴我的臀部。我往前挪,他也挤着挪,最过分的是在车子紧急刹车时,他装着失手,用手很重地打在我的胸部上,还趁机捏一下……”
最为恶心的一次“骚扰”是,“一个面目可憎的男人在我面前来回地拉着他的裤子拉链,并不时抬头挑衅似地看看我。当时他坐着,我站在他面前,我只能装作眼神不好看不见,又能怎样呢?”
来自上司的威胁
王晓芳(化名)在郑州一家广告公司上班。部门经理对公司人员的去留握有实权。夏天到了,王晓芳穿起了裙子,这位部门经理常趁没人的时候,喊她到自己的办公室给她以“工作上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时常走近王晓芳,装作“疼爱”地用手拍拍她的头、肩等,“起初,我也没感觉什么,哪知道相处时间一长,他的手开始向其他地方伸去……”
王晓芳被“骚扰”后很是无奈。“我已经结婚了,孩子在上幼儿园,而老公又下岗在家,另外还有双方的父母需要赡养,失去这个工作,我们这个家也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郑州晚报、新浪网“性骚扰调查问卷”显示,女性遭遇过性骚扰的所占比例高达76.15%,而没有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5.93%,性骚扰最容易发生的地方是公交车和办公室。
保持沉默下的社会问题
调查显示,对性骚扰悄悄躲开并忍耐的被调查者为7980人,占被调查总数的39.67%;暗示对方放尊重一点的为6419人,占31.91%;仅有2354人表示大声提醒,强烈反抗,占11.7%;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权利的仅有736人,占3.66%。
认真思考性骚扰对自己的影响后,朱丽说以后仍不会因此而将“事情闹大”。在记者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像朱丽一样的被骚扰者占大多数。还有极少数学历很高的女性,认为被骚扰是自己有魅力的表现,只要巧妙躲开,没什么伤害。
“像王晓芳,她已经对所有男人有了厌恶感,这说明性骚扰的危害性不可轻估。”心理学家周正表示,性骚扰会给受害者,尤其是未成年女孩子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她们的人格和尊严、道德观、价值观等发生重大改变。特别是为今后的婚姻质量、教育子女等正常生活埋下很深的阴影。
一项研究资料表明,在性骚扰造成的心理伤害中,最多的是造成接受者害怕或者不信任他人 78% ;其次是性格发生转变,不愿与人交往 47% ;还有34%的人认为有的受害者可能因心理不平衡,而报复他人或社会;22%的人认为受害者会因此被社会排斥。所以,性骚扰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亟须解决。
(《特区青年报》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