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廖静文与徐悲鸿纪念馆

2005-07-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柔弱肩膀担起坚强

1953年徐悲鸿去世的第二天,廖静文就将徐悲鸿留下的1250幅作品,以及他的收藏品和书籍等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很快,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纪念馆对公众开放。

“文革”时,纪念馆被拆除。她担心徐悲鸿的画作,给周总理写信,周

总理派人将画锁到故宫的一间屋子里。几年后,廖静文请求恢复纪念馆。毛主席和周总理都作了批示。又经过漫长的等待,1983年,坐落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的徐悲鸿纪念馆终于落成了。每天,廖静文都风雨无阻地来到纪念馆,热情地接待来访者……

永远坚守这个馆

“文革”时期,一些油画被不当地卷起来,一动,颜料就破碎掉落下来。看着那些破损的珍贵油画,廖静文心都要碎了。几十年来,她一直为修复那些珍贵的画而努力。发霉的国画由国内专家修复得完好无损。而国内油画修复的技术人员、设备、材料都极为匮乏,请外国专家来修,需要大量外汇,国家拨款数额不够。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以私交关系从国外请来了油画修复专家,现在,重要油画基本修复完毕。

徐悲鸿纪念馆拥有画作1200多件,目前展出不到200幅,因为没有地方展出,只能放在收藏室里。时下,新街口街道两旁正在拆迁,这是徐悲鸿纪念馆扩建难得的好机会。北京市已经在纪念馆旁边新批了一块5000平方米的空地,但需要纪念馆把这块地买下来,要9000万元。廖静文四处呼吁奔波,也写信向有关部门要求过,然而所需资金数额太大,至今没有结果。

谈起当初捐画时,不少好友劝她,小孩还那么小,应考虑自己和孩子今后的生活问题。对此,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中写到:“这些作品和藏品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然而,如今廖静文痛苦地说:“我真的后悔了,以前我不知道钱那么重要。现在纪念馆特别困难,我们周围在拆迁,这是纪念馆扩建的最后一次机会……可我到哪里去找钱啊,去年冬天,荣宝斋拍卖徐悲鸿几幅国画,卖了1705万。如果我留下悲鸿的100幅画,捐1150幅不是也可以吗,如果我留了100幅,那这9000万就有办法了。”

82岁的廖静文对纪念馆充满深情,她说“我死了,就在纪念馆的旁边挖个坑,把我的骨灰埋在里边,我要永远守着这个馆。没有别的,我就希望这个馆越建越好,在美术界还能够产生悲鸿在的时候一样的影响。” (《社会观察》2005年第7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