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肇星一家
留学,对外交部长李肇星曾是一个刺激神经的话题。他一生中至少有四次机会被公派出国留学,但都失之交臂。他说:
1959年暮
同年晚秋某日,北大西方语言文学系领导通知我和同班同学刘立炎(来自湖南,曾任驻尼泊尔使馆一秘,益阳师专教授,诗人。)准备次年留英。我刚到北大不到半年,听到这消息既惊喜,又茫然。北大是第一个把我从“自以为是”迅速改变成能“自以为非”的圣地,不大舍得匆匆离去。好在第二学期的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自然而然地取消了派我们这批学生出国留学的计划。
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1965年7月的一天,外交部教育司丛文滋同志通知我和我的研究生同学应谦(后来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前年不幸病逝。) 等人赶快去北外法语系突击学法文,准备于次年夏到日内瓦国际翻译学院留学。当年没有不听组织分配的问题,我们几个愉快地开始从头学法语,其中一位外教是前总统戴高乐的侄女。然而次年5月16日爆发了“文革”,留学一事自然不会再议。
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中国年轻人赴美留学成为可能,但我不再年轻。我从江西农村调到非洲工作七年之后,到了外交部新闻司,有一天马毓真司长问我:愿不愿到美国弗莱切学校进修一年半载。我想,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留学机会了!我答应回去想想。可没过两天,他告我别想了,可能让你留下做副司长、发言人。当时,没想什么,我已经逐步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
四次留学“未遂”,我的体验是:作为一个公民,在政治意义上,祖国和民族的历史积累就是你的机遇、你的挑战、你的命运;爱自己的祖国,并尽力把这种爱转化为报效人民的学识、能力和有效劳动。(《世界知识》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