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二冬1957年1月出生于安徽宿县,1991年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博士研究生,1994年毕业后留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
孟二冬身患
日前,北京大学党委决定授予他“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北京大学优秀教师标兵”称号,教育部党组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孟二冬同志学习的活动。
日前,记者走进了孟二冬教授的家。
为学之德
大红的毛衣,舒展的面庞,闪烁的星眸,这就是记者见到的孟二冬教授。孟二冬教授家温馨、简朴。
孟二冬是2003年才搬进这个90多平方米的新居的。此前十几年,他们一家三口一直住在校园内的一座“筒子楼”里。“他舍不得离开那儿,说那儿离北大图书馆近,查资料方便。”妻子耿琴的话语中充满了疼爱。
就是在那间“筒子楼”宿舍里,孟二冬完成了上中下三册100多万字的《登科纪考补正》,转眼就是7年。这部专著最终获得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将得到的3万元稿费全部换成了著作,送给自己的老师和学生。
为师之德
2004年3月1日,按照北京大学对新疆石河子大学“对口支援”计划的安排,孟二冬来到石河子大学中文系支教。
3月8日是孟二冬到新疆讲课的第二周,他的嗓子开始沙哑,还常伴着剧烈咳嗽,声音越来越微弱,不得不用起麦克风。
4月26日上午,中文系《唐代文学》课教室里座无虚席,这是孟二冬在新疆上的最后一课,孟二冬以渊博的知识讲解着唐诗之美。下课铃响了,孟二冬在热烈的掌声中踉跄走下讲台,走回房间,吐出了压抑已久的鲜血。
医院诊断结果出来了 孟二冬已患食管恶性肿瘤。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恶性肿瘤几乎填满了他的食管,并严重挤压着他的气管。
一年来,他先后做了三次大手术,无法再上课了,但是他依然关心着自己带的博士、硕士生。蔡丹君去医院看望他,他在病床上语重心长地给这位新弟子上了第一课,从治学到做人,娓娓道来,一直谈了一个多小时,而第二天他就要做开颅手术。
为人之德
孟二冬有一个正上大四的女儿。他生病后,女儿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亲吻爸爸。
第二次手术之后,为尽快恢复体力,孟二冬坚持锻炼,每隔一周就由妻子陪同爬山。“他还踢足球呢 ”妻子耿琴忍不住“曝料”。
因为怕年事已高的父母担心,孟二冬夫妇至今没有把病情告诉远在安徽阜阳的老人。他现在最担心的是父母的身体。
为志之德
孟教授生病后,就练起了书法,最爱习练的是“尺璧非宝,寸阴是竟”八个字。练的是字,磨的是心。而这份心,不仅是对病后自己的鼓励,更是他要坚定自己一贯与时间赛跑的意志。
“多年了,他每天晚上11点半睡觉,早上4点起床,写东西,读书,用的都是早晚赶出来的这点时间。”耿琴又是佩服,又是心疼地对记者说。
孟教授的志还不止于此。一年中,他做了三次大手术,切食管,切气管,开颅,放疗又化疗,但他从不戚戚哀哀,说起他的病,他受的苦,他只一句话带过。但要说起手术后去学车,去参加中文系的教职工运动会,他眼神明亮,满面神采。
他是乐观的,这乐观不是装出来的。这乐观来自于他对人生的信念,来自于他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知识分子的追求!那摆满了客厅四壁的书架里的书代表主人表达着这种乐观,《中国通史》、《外国历史名人传》、《邓小平文选》、《古今碑帖集成》……书也告诉人们,文化是如何将人熏陶,又是如何将人锤炼! (《光明日报》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