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旧知识分子对财富的追逐

2006-01-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以清贫、风骨、独行乃至愤世嫉俗著称。在儒家思想教育下,他们耻于言钱,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中有人开始认识到,正因为他们无力也无法取得保障自己基本生存条件的生活资料,才不得不以丧失“内在自由”为代价,舍弃独立人格和精

神操守,以追求仕途,认同官本位,给人家做枪手,甚至当文奴。林语堂就明确反对文人应穷的遗说,鲁迅亦说:“因为穷不是好事,必须振拔的”。到了当代,众多知识分子加入了以知识谋生的职业群体,知识阶层与财富越来越密切已成大势所趋,他们对财富的渴望并不输于常人。

林语堂编教材致富

林语堂赚钱的本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是人所共知的。那么,林语堂是怎么样靠一枝笔赚钱的呢?

初闯上海滩的林语堂,本想安安分分地靠爬格子吃饭,却发现这碗饭远没他想像中的那么容易吃。于是,他很自然地想到“一稿两投”,即同样的内容,写一份中文的,写一份英文的,这样可以得两份稿费,而不至于有道德上的限制,但这总不是一回事。

不久,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周越然编写的《模范英文读本》,并被选入教科书,赚了不少版税。林语堂马上看出端倪:教科书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以当前学校对英文的重视程度来看,其市场是不可限量的。于是他急忙找到出版人孙伏园,问能不能帮着找一个书局接洽一番。无巧不成书,当时开明书局的老板章锡琛,看出周越然的读本不太符合英文的习惯和语法规范,正想找一位留过洋且英文造诣高的人来重新编一本。于是,就选中了林语堂。

当时开明书局尚在草创阶段,资金周转不灵,付不起一次性买断的费用。林语堂提出按15%的市场价抽版税,写书期间每月预支300银元,在以后的版税里面扣除。谈好合作细节,双方白纸黑字签订了合约。此后林语堂深知胜败在此一举,便投入了全副的精力。他既有莱比锡语言学的专业底子,又肯下苦功,结果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开明英文读本》的编纂,且分为读本、文法和英文名著选读三部分。

林语堂的英文读本推到市场后,反应很好,一个月内加印了好几次,连带着名不见经传的开明书局也大大兴旺起来。

虽然随后林语堂发现世界书局出版的《标准英语读本》抄袭了他编写的教材,并与对方发生了论战,还闹上了法庭。但林语堂并没有就此止步,不久,又一口气推出了《开明英文文法》、《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讲义》等一系列英文教科书。为了增强效果,他还请来丰子恺为之做插图和漫画,所谓图文互动,一时大得读者的青睐。结果,林语堂清点开明书局给他的版税所得,竟然有每年六千大洋的收入。于是,下了“海”的林语堂雄踞“版税致富”的头把交椅,成为民国时代著名的“教科书之王”。也正是因为他有了闲钱,后来他才能从事打字机的改革,抗战中收养孤儿,为难民捐款,为家乡谋福,在台湾为当地乡民改良农作物品种,照应整个家族的生活并培养自己儿女出息(他三个女儿成年后每人各有本息10万银元)等。 (《检察风云》2006年第1期)

胡戎恩:学者+房地产董事长

35岁的北京大学法学博士胡戎恩,一个身份是上海政法学院的立法学教师,另一个身份是上海欧晟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还有一个身份是上海温州商会副会长。在这之前,他当了五年法官,考北大硕博各考了两次,再历经艰苦创业,九曲十八弯“才找着了感觉”。如今,他已经说不清自己更像个老总,还是更像个大学老师,因为他同样喜欢这两种角色、两种感觉。

学生们说他“经常开着宝马7系来学校兜一圈,作作学问,的确受人敬重和羡慕。哥们都说他特潇洒”。

胡戎恩说:“我这一生,到现在有两件事是引以为豪的,一是当年在家乡办了小型水电站,还有就是在中国最好的大学北大读书。”他认为:“赚点钱就可保护人的独立性。”他说,他致富后的理想是,像孟尝君那样,贤者云集,互相辩难,切磋学问。他还说:“那种穷的知识分子我坚决不做。我现在做的是壮大自己的实业,等实业强大到一定程度,用足够的钱成立一个基金,集合全中国最优秀的人才一起做学问。” (《?望东方周刊》2005年第5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