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底层人群相对“凝固”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石英认为,当前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的难题,主要是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低保是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目前基本涵盖
就业难是造成“低保户”的构成趋于定型的重要原因。据成都统计,一半以上的低保对象年龄在41~50岁之间,他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就业渠道和空间都很小,只好一直吃低保。成都、重庆、西安等地的街道社区干部普遍认为,如果没有比较充分而稳定的就业,“低保户”将无法改变吃低保的命运。
与“低保户”相比,农民工是一直处在城市最底层的群体。他们缺乏保障,要上升为“城市人”的渠道更少,难度更大。有的农民工已经在城区生活了10年,仍然在擦皮鞋、摆地摊……
代际继承效应呈增强之势
2005年国庆节过后,小陈到成都某著名电器公司应聘,与十多个人竞争1个文秘职位。小陈各项目的考试排名第一。考官对她十分满意,明确地对小陈说:“我们就选你了……”但仅仅过了几天,那位考官就无奈地告诉小陈,公司一位经理的亲戚看中了这个职位,所以无法接纳她。
有关部门调查表明,不仅城市底层群体靠个人努力改变命运的难度加大,其子女通过教育、就业等正常渠道进入更高层次,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明显增强。
《?望新闻周刊》在几地采访的大多数无业失业人员、低收入者和进城农民工都表示,目前自己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已经定格,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希望子女有一个更高的事业发展平台,以此改变家庭的命运,但现实的情况却与他们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据成都市有关部门最新调查,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比例最小,仅占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
满足发展诉求有两大重点
林云海从老家四川省威远县出来,打工已经13年,到过北京、上海、厦门等大城市,除维持个人基本生存,几乎没有赚到钱,还被雇主骗了多次。
生活的艰难,对前途的绝望,心理的严重失衡,使城市底层人群强烈地反作用于社会,出现了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获取更高社会经济地位的苗头。据成都、重庆、西安公安机关介绍,现在城市底层人群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抢劫、盗窃等侵财类案件比较突出,其犯罪动机大多是“有钱就能生活得更好”。
当下,城市底层人群“温饱问题”的解决力度在加大。与此同时,他们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且越是底层的人群发展诉求越强烈。满足其发展需求首先要提供就业保障。
第二,越是社会底层的群体对子女的教育越是重视,子女有希望,他们就不会绝望。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国家也应该保证全社会义务教育资源享用的公平性。(《?望》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