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人体对春季多变的气候适应性较差,容易产生精神疲乏或诱发疾病。古代医家都强调“春捂”的通俗说法,就是“春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撤,三月还是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寒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从中医理论讲,“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那么“春捂”应该捂哪里呢?
“春捂”的重点是腿和脚。为了行动方便,很多人习惯减衣服时先减裤子。然而,因为人体下半部的血液循环要比上身差,所以更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尤其是老弱病残者,极易导致关节病、心血管疾病等。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
一、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的人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
三、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
四、气温回升后,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北京青年报》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