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选择》月刊刊登的题为《中国国家昌盛而民族工业走向衰亡》一文,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该文认为中国的民族企业难以担当起振兴国家的重任,因为它们普遍没有独自开发出来的技术和产品,中国企业的成长依靠的是使用外国公司的技术。中国应该效仿日本政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做法,关闭国内市场,彻底限制外
对此武断结论,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中国的企业普遍没有开发出创新性的技术或产品,中国经济的增长、技术水平的进步主要得益于技术的引进,这确是事实。但笔者以为,我们用不着对此感到过分惭愧。
首先,技术引进,这正是后发展国家“后发优势”的体现,我们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才能够在很多领域用几年的时间走完先行者需要几十年才能够走完的道路。只有站在技术进步的最前沿,才有资格谈创新。学习是达到技术前沿最迅捷的途径,在落后的状态下固执地坚持独立“创新”,精神可嘉,头脑糊涂,结果会与愿望相悖。其次,不能把技术引进和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简单定义为因果关系,把二者对立起来。技术的引进不会降低只会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技术的引进使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技术进步的前沿近了,而不是远了,只有达到最前沿了,才可能进行创新。第三,企业是采取引进技术还是自主创新,应该由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对市场与研发活动投资收益的独立判断自主选择。
我们应该明白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从总体上说,追赶发达国家的长征才刚刚开始。有耐心,才能走得长远。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很好,但不要因此而干扰了自己正确的决策,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摆脱经济规律的束缚。 (《中国青年报》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