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11时03分,被誉为“中国现代印刷之父”、“当代毕?”的两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
这一天,正是北大教职工开学的第一天。几个小时内,北大新闻网开设了王选网上纪念馆,校园BBS上,也出现了多篇怀念文章。北京大学在百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布设灵堂。
“改变一个时代”
“毕?传承了我们活字印刷术/从此,用泥字和签字,我们印刷历史/他推广了激光照排/从此,用激光,我们就可以快速的排版历史”。在网上纪念馆上,有人留下了这样评价王选的诗句。上世纪80年代,王选发明编码汉字输入。
1975年,仅是北京大学一名普通助教的王选,提出攻研汉字精密照排,而当时日本流行第二代照版系统,美国流行第三代照版系统,王选的这一想法让很多人吃惊。那年,王选已重病十年,靠拿劳保度日,每月收入40来元。
他面临的困难是,激光扫描精度很高,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点阵,大的要由九百万个点组成,中文需要上千亿字节的存储量,对26个英文字母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对两万汉字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王选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这种关键性的、特别费时间的操作设计一个硬件,使之提高100倍以上的速度,对于非关键性的操作用廉价的软件来实现。
1979年输出报版样张,标志硬件系统成功;1980年第一本用国产激光照排系统排出的样书《伍毫之剑》诞生,“北大方正”诞生。
由王选引领中文报业和印刷业技术革命的创新之举,使《人民日报》通过卫星向全国22个城市传送版面,平均两分钟就能传完一版,这一发明,使中国新闻出版业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
1992年,王选和他的团队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占领了国内99%和国外80%的中文电子排版系统市场。
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王选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现代毕?”。计算机世界总裁刘九如说,“王老师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技术,改变了科技的进程,甚至改变了一个时代。”
“凡人”王选
北京大学东门对面,方正大厦巍然而立,“这是王选一手带大的‘孩子’。”方正集团的一名高层人士说。
2003年,王选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办公室并未搬出方正集团。
在方正集团内部,能明显感觉到王选身后留下的恢弘事业和集团上下对他的敬重。
王选助手丛中笑哽咽着说,“他很谦虚,在同学同事面前都没有架子。”王选很少用汽车,甚至在方正集团给他配备了汽车后,他也不在家门口坐车,都是自己骑自行车到方正。
北大教授金东瀚印象中的王选,最爱穿的就是白衬衫和卡其布的裤子,膝盖那里经常磨得发白。“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穿西服都有些不习惯。”他说,王选去参加外面的活动,总是随身带着西服,到方正集团里面把西服穿上,活动完了,再脱下来,换上平日装束。
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前所长胡亚东说,王选很多年没有休假了。即使是周末,他也几乎从不休息。10年前在一次科学会议上,王选和胡亚东交谈。王选表示,他很羡慕那些有业余爱好的人,可惜自己事情多,极少能休闲。
王选是一名京剧票友,直到生病前,空余时间还喜欢哼几句京戏。
王选真言
在科学殿堂里,王选的丰功伟绩为人耳熟能详,然而从他的精神世界里流淌出的几句真言,意义不容低估,同样令人难忘、深思。
“上电视说明科学生涯快结束了。”王选曾说,“一个处在创造高峰期的科学家是没有时间频繁上电视露脸的。”与其说这是王选的自勉、自警之辞,不如说这是一种心痛和提醒。
“名人是过时的人。”这是王选给名人下的定义。“名人要保持普通人的心态,知道自己是一个过时的人。”名人即便取得了名震天下的成就,也只代表过去的建树。现实中不乏其人,他们缺乏最起码的人本观念,不懂得尊重人,把名气当做特权,为人处世时动辄凌驾在普通人之上。
“现在靠虚名过日子。”王选去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坦言,“自己38岁的时候,在电脑照排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处在最前沿,但是是无名小卒,说话没有分量。今年自己68岁,虽然3年前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但离学科前沿更远了。”这既是王选的自谦,却也道出了学界由来已久的现象:名不见经传时尽管学识充盈但没有发言权,年老体衰无力再创新高时各种荣誉却纷至沓来。是什么让王选陷入“无功受禄”的尴尬,甚至有靠虚名过日子的感慨呢?这需要反思。
网友的悼念
▲沉痛悼念一代大师!王选院士留给世人的,不只是受用无穷的激光照排技术,还有万古长青的人格风范。
▲只要你读过书、看过报,你就要感谢他,就像你每天用到电灯要感谢爱迪生一样。
▲您把汉文明拉向了世界!一路走好。
▲每日阅读报刊书籍的人们,请记住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拓者――王选先生!王选先生与华文出版事业共存!
(本报综合《新京报》《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