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拆除北京城墙的前前后后(上)

2006-02-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北京城墙概貌

20世纪20年代,在瑞典人奥斯伍尔德・喜仁龙的笔下,北京的城墙是“最动人心魄的古迹――幅员广阔,沉稳雄劲,有一种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派。”高大的城墙加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设计,构成了北京都市的无比杰作,也成为北京这类古城与上海这类新兴城市的重要区别。

北京城墙呈凸字型的轮廓,始建于元,建成于明。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徐达以元大都周城空旷不易防守为由,“缩城北五里”,在其以南5里之处另筑新墙。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开始增筑南城。根据现代测量结果,北京城墙的实际总长度为23.55千米。喜仁龙实地勘查发现,北京城墙东、西墙的高度和厚度相似,总的来说西墙略薄、略低些;南墙比东、西墙厚3米多,但高度基本相同。北墙雄厚高大得多,比南墙要厚3-4米。

到解放时的近百年间,北京城墙没有经过彻底检修,坍塌、内裂的地方逐渐增多,有的地方因危险已予拆除。城墙的破败所造成的伤亡事故,在当时的新闻报道里屡见不鲜。如1957年3月,“一个人到拆去砖的城墙里挖土,土方塌落,被压死。”管理不善,使城砖大量被盗。诸如此类,都加剧了城墙的损毁,也给城墙造成不良的社会声誉。

破败的城墙与新中国首都的地位很不相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发展。为了解决交通问题,解放后仅内城就陆续开辟了城墙豁口23个,豁口的总长度约800米。

对城墙的争论

解放后关于城墙的争议,起源于城门口的交通问题。北京的城门,内城有朝阳门等11座,外城有东便门等7座,其中以朝阳、崇文、正阳、宣武、西直、广安六门交通量最为繁重。在1949年5月的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筹备座谈会上,有人建议拆去城墙,以改善城门口的交通:所有瓮城,一律拆除;多开门洞。还主张利用城砖建设暗沟,并将此作为“纾缓财力的第一妙法”。

梁思成当即表示反对,他说:明城墙通过五六百年的积压,要拆除非用炸药不可,而拆下来的几万吨废物,处置也成问题。可以把城墙改作公园、栽花池,城楼可作展览、民众教育馆、茶馆等,城下可作绿地,改善附近居民环境。对于城门交通,则城门左右各开一洞,瓮城左右各开一门,原有门洞不用,左右洞各为单行道。在城门附近拆除少数房屋,加宽马路,在距城门相当距离以外,路中用草地隔离,以分来回。这样不仅不妨碍交通,还可大大增加城市的美感。

随着北京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尤其是1957年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前后,城墙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专家学者甚至普通市民都表示了对城墙的看法,有的意见非常尖锐。全国人大代表俞平伯认为:北京最大的建筑物是城墙,要不要拆应当从全国范围郑重考虑,个人认为应在保留之列。从远景来看,都市规划随着发展可能不断地变化;但历史建筑文物只有这么一件,如依某种规划把它毁坏了,等到另一种规划又需要它时,它早已化为烟云了。所以城墙应该尽可能多保存一些。

人大代表陈公培则认为,城墙应该拆除,但是要有计划地拆除。刘定五认为,北京城墙应以拆除为原则,可以选择完整的城墙作为文物遗迹保存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编制的。苏联专家莫辛主张,全世界只有北京一座这么完整的古城,保留城墙有世界性意义。 (《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