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李世贤老人总是第一个进北大医院做透析。每当病友问起早到的原因时,老人都会说“因为我有一辆专车”。
从妻子手上接过“任务”
1996年3月的一个凌晨,魏勇的妻子刘玉平开着出租车走到黄寺中轴路时,看到一位大妈站在机动车道上举手拦车,刘玉平赶紧停了下来。
上车后,刘玉平才知道,当时64岁的李大妈和老伴都离休在家,两个儿子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外地。因为患尿毒症,李大妈得定期做血液透析,因为不能空腹,李大妈每次都要绕到北大医院正门买一个煎饼果子吃。因为得绕路,还要等一阵子,有的司机怕麻烦,中途就让她下车。一路上,大妈一直跟刘玉平唠叨着,每次看病时打车有多难。
到了医院,刘玉平拿出服务监督卡,对大妈说:“以后看病,就打电话给我,我拉您去”。一年后,丈夫魏勇开始开出租,送李大妈的任务也由他接了过来。
九年来一次都没漏掉
从魏勇第一天开出租车起,李大妈的电话就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10年前,李大妈一月只用做两三次透析,魏勇接妻子的班时,这个次数已上升到了一个月9次,现在则是一个月11次。
平时,魏勇5点多起床。而接李大妈时,他得把闹铃调到4点20分。现在连卖煎饼的大妈也认识了魏勇的车。赶上下雪路滑时,魏勇会一直把车开到血液透析中心门口。
“这么多年了,不管刮风下雨,他接我可一次都没落下”,李大妈说,赶上有老顾客要约车去机场,魏勇会打来电话说:“大妈您早5分钟出来,我送完您再赶去机场”。9年来,魏勇连误点的情况都没有过。从两厢夏利、三厢夏利,到现在的伊兰特,李大妈坐过魏勇两口子开的三辆车了。
李大妈说,由于长年开车,魏勇腰腿都不好,这两年,右眼也老模糊,身上还随时备着速效救心丸,以防心肌梗发作。
去年开始不再收钱
第一次载李大妈,刘玉平按照到北大医院的最近路程收了李大妈14块钱,后来即使绕路买早餐、等候,也还是收14块钱。2005年4月,魏勇换了一辆伊兰特,先改收大妈16块钱,但到了下半年,两口子干脆对大妈宣布,以后一分钱也不收了。
对于靠开出租维持一家三口生活的魏勇来说,这个决定造成的损失不只是每个月200多块钱那么简单,那是一家人一星期的吃用所需。
李大妈有几次下车后,坚持把钱扔进了车窗里,但魏勇怎么也不肯收。从去年底开始,接大妈看病,完全成了魏勇与工作无关的“任务”。
10年来,魏勇一家子和李大妈老两口熟得像一家人一样。
每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两家人会一起吃饭、聊天。去年在饭馆吃完饭,刘玉平帮大妈穿好外套拉拉锁,旁边一个熟人还问李大妈:“哟,这是您闺女啊?”大妈笑呵呵地说:“是,这是我闺女,那是我儿子!”平时,买手机、半导体这类事,大妈都“全权委托”给魏勇,而调空调、弄氧气瓶接口这些“技术活”,也都是他承担下来。(《新京报》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