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7日,在内山完造百年诞辰庆祝会上,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夏衍对内山书店予以高度评价,称其是追求光明的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是联系中日友好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内山书多 人无他有
内山完造自12岁起就先后到大阪和京都的商店当学徒。1
1926年,日本改造社推出一套50多册的《现代日本文学全集》,并以1册1日圆的廉价发行,开创了“一圆本时代”。此后,新潮社也发表出版“一圆本”《世界文学全集》。紧接着改造社又推出《经济学全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日本评论社推出《新经济学全集》和《法学全集》,春阳堂的《长篇小说全集》和平凡社的《大众文学全集》也相继出台。“一圆本时代”使日本出版界进入成熟期,也使内山书店的经营范围日益扩大。内山书店每月从这些出版社进书时,弄堂里的货物堆积如山。书店职员迅速增加到十几名,书店生意一下子兴隆起来。书店的顾客不少是日本人,还有部分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1929年,内山书店迁往上海施高塔路(今山阴路)11号。次年,内山完造辞去参天堂的工作,全力投入内山书店的经营。同时,内山书店在四川路52号设立支店。30年代的上海,出现了这种特殊的情况:中国书店买不到的书,内山书店有卖;中国书店不能经售的书,内山书店也能卖。
“文艺漫谈” 名家毕至
内山书店对中国现代文化产生的影响,除了上述新书多、信息传播快的特点外,还与内山完造在书店内创立“文艺漫谈会”有很大的关系。
文艺漫谈会,又称“上海漫谈会”,由内山完造提供场所开展活动。“漫谈会”没有规则,也没有特别会员,参加者就当时中日政治、文艺等问题自由地交谈。中国方面的参加者大多是留日回国的青年文学艺术家,其中不乏名家,如郁达夫、田汉、欧阳予倩等。日本方面的参加者大多是生活在上海或来沪访问的著名文化人士。
1927年10月,鲁迅入住虹口后与内山完造相识,也成为“文艺漫谈会”的常客。
鲁迅与内山书店的关系非常密切,从1927年10月他首次去内山书店购书到1936年逝世止,他去内山书店五百次以上,购书达千册之多。为了避免政治迫害和人事纷扰,鲁迅接待客人及书信往来,经常由内山书店代转或代办。
一流书店 梦想飘逝
内山完造在经售书籍的同时,以他的诚实和努力博得人缘。他特意在书店外的人行道上,设一个茶缸,免费向过往行人供应茶水。书店还创办教授中国人学习日语的日本语学校。此外,无论国籍,读者在内山书店购书时都可以赊账。
1945年初,美喜子在沪病故,内山把她葬在静安寺外国人公墓内。1947年12月6日,国民政府以“国民党政府颠覆团”的罪名向内山完造发出通告,强令其归国。1950年,内山完造与日本友人筹备日中友好协会并任首任理事长。1959年9月20日,内山完造访问中国时病逝于北京。22日,内山完造与美喜子合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即现在的宋庆龄陵园。
(《上海滩》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