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曾经走过的乡村建设之路

2006-03-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央视曾播出大型纪录片《我们的土地》,从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世纪自乡村建设运动,历经土地改革、合作化、妇女解放、人民公社,至分田到户所走过的乡村建设之路。我们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70年前的博士下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出现了一场影响很大的乡村建设运动。晏阳初、梁漱溟、李景汉、陈志潜等大批的博士、教授走到田间,探求中国农村积贫积弱的解决方案。

1926年,晏阳初开始着手在河北定县推行平民教育,并建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三年后,晏阳初全家老小都搬到了定县,一年之内,大约有六十多位同仁携家眷在定县定居下来。从被乡民排斥,到教村民识字、改良棉花品种、建立卫生保健所,事无巨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想尽办法改善定县的状况。他们还在村里设立了电台,每天早晨6时向农民播送当时的天气预报,每天晚上8时向农民播送定州城菜市场一些蔬菜的价格。

与此同时,梁漱溟也开始在山东邹平开始了乡村建设试验。1931年6月15日,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开学,梁漱溟任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下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农场、社会调查部、医院和图书馆,并试办“乡农学校”、“乡学”、“村学”的实施办法。这一年,农场还先后培育出了猪和鸡的杂交新品种。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乡村建设的实验不得不终止了。

“暴风骤雨”中的土改

1946年秋天,一个名叫周立波的年轻人从热河来到东北元宝区,县委指派他为区委委员。他是元宝镇土改工作队副队长,他没想到的是,这段特殊的工作经历,成就了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它集中反应了土改时期的东北农村。

工作组进驻元宝屯后,在斗地主的初期,慑于地主的威力,村民并不积极,沉闷地围坐在火炉旁边,各人在身上找虱子,扔进炉火里噼啪作响。工作组发动积极分子,通过诉苦运动等方法渐渐燃起了土改的火苗。

这一时期东北的土改运动也和清匪反霸斗争紧紧结合在一起,和解放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土改斗争的发展也对前方打仗有着重大影响。1947年,最后一面“青天白日”旗在黑土地消失后,中央在关于东北工作的指示中,有一项是继续深入剿匪。东北局回电:无匪可剿。经过清算、分地斗争,到1948年上半年,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对于中国农民来说,“打土豪,分田地”的土改也许是最值得回顾的一段历史。

愚公移山的年代

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被广为提倡。大寨、红旗渠、高西沟、沙石峪等曾赫赫有名的地点,都上演了中国农村战天斗地的故事。

1960年2月,山西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群众开展酝酿已久的“引漳入林”计划,计划还得到山西平顺县的有力配合。在机器设备与物资奇缺的情况下,林县人自己设计勘测,研制炸药,生产水泥,劈山挖渠,开洞架槽,架设了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1969年7月终于建成了红旗渠,红旗渠水解决了困扰林县人千百年“守着河水种旱地,翻山越岭挑水吃”的难题。

在这一时期,山西昔阳县的大寨成了全国农村发展的榜样,高度强调精神力量的中国农村发展的大寨模式登上了政治舞台。(《老年生活报》2.2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