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设新农村需创新农学理论

2006-03-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的“三农”正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三农”加“一农”,即原来的三农加上先进的农学为指导。

这里的“农学”自然是“大农学”,不只是指农业科学,还包括农民理论,农村理论。中国的“三农”,1992年以后,出现了连续好几年的不景气,原因自然不是单一的,我认为,理论没有跟上

应该是其中的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这么几点需要农学进行深入研究:

一是“农民是老几?”这就是说,今日之农民在今日之阶级、阶层结构中应该居于什么地位?阶级阶层的地位取决于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力的大小。改革是谁发明的?是农民!换言之,是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当然,农民也不能吃老本。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农”字一号的大课题。

接着的一个理论问题是:农村在中国社会中地位和作用怎样?想想这些年,我们“予”了多少?农民“取”了多少?中央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很有针对性。土地是农民劳动的对象。土地问题是农村工作的“牛鼻子”。现在新农村应当如何建设?农村的社区如何建设?农村的村民自治如何发展?农村的生活方式如何改进?能不能发动农民组织类似农会那样的社会组织?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在左得出奇的1965年,从中央到地方还都有贫下中农协会哩!这种状况如何改观,都有待于农学的指导。

再就是农业理论了。现在都在比赛“三产”,这是观念上的进步。可是,“一产”永远是居于第一位的。现在讲“反哺”农业,“反哺”不是施舍。“反哺”是付培养工业后备军的培养费,是付拓展市场的“开发金”,是工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北京日报》3.6)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