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多人到非洲去,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当教师、经营海运业务、可口可乐公司做监工、卖染料……多数人已在非洲多年。他们到底图什么呢?
主人公在非洲
▲忽然当老板
我当初经巴黎赴非洲工作时,一家人还是一副天涯沦落人的模样。大人孩子身上背着大包、小包,手里推着沉重的行李车,熙熙攘攘的戴高乐机场大厅,没有人多看你一眼。6个小时后抵阿比让(科特迪瓦首都)机场,我们一家人霎时都进入了“老板”阶层。只听耳边“Patron”(老板)不绝于耳,一切你想做的事和你不想做的事都有人抢着干:行李车有人推,包有人扛,连出租车门都有人替你打开,就是千万别忘了给小费。这里的“老板”包括了“外国人”、“主人”、“上司”等多种含义。也可以是用于所有穿西服的人。说实在话,只要兜里有几个钱,当老板还是比不当老板爽快。
到了阿比让安顿下来,发现这里有许多来自欧美的白人,心里感觉放心很多:人家从发达国家来的人都能忍受这里的艰苦,何况我们以吃苦耐劳而著称的中国人!他们中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有当教师的,有经营海运业务的,有可口可乐公司当监工的,有卖染料的,等等。多数已经在非洲多年,唯一的念头就是延长合同在非洲多待它几年,那劲头就好像我们的不少同胞打定主意在欧洲、美国搞身份一般。我起初有些不解:这些人在这儿图什么呢?后来发现他们家居深宅大院,门口有保安,出门有司机,家中有厨师、保姆、佣人,这才恍然大悟。与其回国当个中产阶级,还不如在非洲“艰苦”着。
我的一位中国同事,原在美国留学,刚到非洲时把很多美国人勤劳朴素的作风都带了过来。星期天他舍弃休息,拎着水桶冒着酷暑到院子里去擦洗汽车,黑人拦都拦不住。这一壮举让当地人大惑不解:“这老板怎么自己干活?”
不过,说实话我自己刚到非洲也没想雇人,太太反正没有工作,为什么要雇人呢?没想到每天上班下班进门出门都有黑人拦住我问:“老板,你家里要不要雇人做饭、干家务呀?”我照直说:“不需要,我太太在家没事,家务事自己干。”那黑人惊讶地说:“太太怎么可以自己干活呢?”太太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干活呢?我们就不信这个邪。直到有一天,请几位台湾朋友到家里来做客,见我太太在厨房忙里忙外,他们惊讶地说:“你们没有请工人帮忙呀?很便宜呀!”听他们语气中流露出几分瞧不起人的意味,我们可有点儿受不住了。这事可关系到祖国大陆人的尊严与面子,再说雇人是为当地老百姓创造就业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非洲人存不住钱
刚到科特迪瓦,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当地驾照,一位朋友介绍了一个黑人司机。这位司机人看上去实在,又有丰富的驾车经验,我很满意。科特迪瓦最低月工资大约为4万西非法郎(约600元人民币),我开价一月6万西非法郎,他爽快地答应了。干了一阵子,和这位司机熟悉以后,我才知道他原来当卡车司机搞长途运输,每月挣近9万西非法郎。我有些惊讶地问他:“你过去挣9万,我才给你6万。你到我这儿工作是图轻松吗?”他摇摇头说:“不是。我当卡车司机,是一天发一次工资。每天发3000西非法郎,发多少花多少。到月底那天我还是只有3000西非法郎。我没法付房租、水电费。到这里工作,到月底才发工资,我到时先把该交的钱交上,再买些当月的米面食品,日子比以前过得轻松。”
一次办手续需要打点有关官员。我掏出些钱来递给协办的黑人朋友,让他第二天转给那官员。这位朋友像碰着了烫手土豆一样连忙把钱推开,说:“你还是明天再给我吧,要不然今晚让我全吃了可就麻烦了。”我终于发现钱对许多非洲人来说就像手掌里的一捧水,稍不小心就会流失,存不住。这是为什么呢?凭平时的观察以及和非洲人的交谈,我发现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非洲人无论收入多少,总是无忧无虑的乐天派。有了钱就买东西,而且要买就买上好的东西。我刚给司机涨了点儿工资,第二天就看见他上下衣着焕然一新,简直都认不出来了。其二,我觉得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非洲人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和乡土情结。一个人在外面挣工资,不仅要养家小(一家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而且要顾及乡下村里的父兄。收入越高,相应需要扶持的远近亲戚也越多。这样当然有多少钱都不够,更何况存钱呢?
作为中国人,了解了非洲人的金钱观后常常感慨不已。非洲人和中国人有许多方面值得互相学习。别的不说,假如非洲人能学中国人那样在生活中挣十块钱存五块,未雨绸缪,非洲大陆经济发展就有了内在动力,也用不着事事等人家援助。至于中国人呢,如果我们能够抛弃一些过时的生活观念,像非洲人靠拢一点儿,学他们能挣会花,借钱消费,恐怕市场就不会疲软,政府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也就容易多了吧。
▲晋见夸西村长
阿比让是科特迪瓦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西非算是一个大城市。一到周末,在这里工作的外国人大都驱车向城南方向的海滩去晒太阳。当地非洲白领则喜欢出城北回乡下老家村里,与父老小聚。这天,我的同事喀利瓦塔回村邀我同往,我闲来无事,欣然答应。早晨从城里出发开车走了十几公里,只觉得公路越来越窄,路边的野草越来越高,每隔几十米还能看见一个个一人来高的蚂蚁山。过了几座小桥,拐上一条颠簸的土路,喀利瓦塔告诉我这就算进村了。这就是非洲,从现代回归传统只要十几分钟的时间。
进了村,只见村里的房子东一座西一座,朝向各异,多少显得有些凌乱。门前树下有些男人坐在地上在听半导体收音机,女人们在进进出出地忙碌。喀利瓦塔对我说:“我们去见夸西先生,他是我的‘堂兄’。但他是村长。”我知道非洲人嘴里的“堂兄”,就像我们中国人平时爱说的“哥们儿”一样,只表示亲昵,并不一定真有亲戚关系。说话间,迎面看见一株硕大的棕榈树,树阴下有一个中年男子坐在一块石板上闭目养神。喀利瓦塔悄声对我说:“这就是村长。”
夸西村长见了我们,一边示意我们找块石头坐下,一边挥手示意叫不远处一个小伙子过来。小伙子过来,朝我们笑笑,挨着村长坐下。村长看了我一眼,却转过头对小伙子说:“欢迎!”这时小伙子小心翼翼地对我说:“村长说欢迎您。”我内心里对这种拐弯的说话方式有些不解,马上意识到这大概是乡下接待客人的习惯,所以对小伙子说:“谢谢村长!”小伙子于是又转过去对村长说:“客人说谢谢您。”村长接着又通过小伙子之口问我身体好不好,太太好不好,孩子好不好等等。村长听说一切都很好,就赞叹说:“上帝伟大!”然后他又问:“有什么新闻吗?”我愣了愣神,他想打听什么“新闻”呢?小伙子照例传话说:“村长问你有什么新闻?”这时在旁边半天没吭声的同事喀利瓦塔提醒我说:“你想说什么都行。城里的新鲜事,国外的消息,哪怕说说天气都行。”我想了想,告诉夸西村长阿比让泻沽边由中国援建的国家文化中心兼剧院很快就要竣工了,今后非洲音乐家演出就有了现代化的场所了。村长听了连连点头,说:“那我们就不用去法国文化中心了。”说话间,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喀利瓦塔提醒我下面要去他家吃午饭了。我于是按照当地人特有的表达方式向夸西村长“请求上路”了。村长像是没听见似的,依然兴致勃勃地议论“新闻”。直到我第三次请求“上路”,村长总算听明白了,说:“请上路吧。”
找个人当“翻译”是当地礼仪,喀利瓦塔解释说:“村长必须要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显示自己身份。同样,打探‘新闻’也是村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时掌握时事动态,对村民负责。”看来非洲兄弟的繁文缛节和拐弯抹角,不是和我们也挺像吗?
▲非洲人吵架目击记
科特迪瓦在西非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算是相对较高的。但一些公共服务事业仍然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所以到处可以看到排队的现象。每天下班时间,阿比让市各主要公共汽车站前乘客的队伍可以排到几十米长,但我还从来没见过车来了一拥而上人挤人的混乱场面。
一天,我起个大早去阿比让医院化验。到了化验室门口,长椅上已经坐了有七八个人。不知是护士小姐太认真还是动作慢,一个人进去总要十多分钟才能出来。我估算了一下,照这个速度,轮到我可能还要一个小时左右。前面其他的人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在读报,谁也没有表现出等得不耐烦的情绪来,我也只能静下心来等待。这时候又进来一位西装笔挺的男青年,只见他径直走向登记台,与值班小姐亲热地问好,说着说着就自然地向里间走去,分明是个夹塞儿的!
这时只听我耳边有人发出“滋、滋”的声音。提醒那年轻人大家在排队。那年轻人脚步犹疑了一下,但还是往里走去。我的邻座一位中年男子坐不住了。他走上前去,喊住那年轻人:“我的兄弟,你看大家都在排队。”那人却像没有听见一样,一边望着登记小姐,得到默许的讯号后,一边继续往里走。这下中年人可有点儿火了,提高声音说:“大家都在排队,不是吗?”年轻人大概终于意识到有些理亏,辩解说:“我有急事,急事……”但脚步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中年人快步走了过去,伸手抓住那年轻人的胳膊,但却被对方不满地甩开。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不知道口角会不会升级甚至演变为肢体冲突。出乎意料,中年人转过脸来看了我一眼,对年轻人缓缓地说:“你知道中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吗?人家中国人个个遵守纪律,勤奋工作。”不知不觉之中,我成了众人注目的焦点。我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中年人又接着说:“年轻人,都像你这样,我们非洲肯定会永远贫穷落后。”没想到这番大道理居然奏效了。那位企图夹塞儿的年轻人不再争辩,转身默默地走到我身边,找一个空位坐下。化验室内又恢复了先前的平静。
(《北京纪事》200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