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4位诺贝尔奖评选团成员到清华大学为学生披露诺奖评选过程。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评审委员肯定地说:“清华学生在今后40年内会得诺奖。”
众多媒体对此问答给以高度的重视和足够篇幅的报道,其背后的心态令人感慨。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来了,就问人家中国人何时会获奖;国外宇航员来了,要问人
清华执中国大学之牛耳,清华学子急切切地向诺奖评委讨来一个“空心汤团”。虽然评委给了一个满意的回答,可这样的回答有什么意义呢?借用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的话来说,人家并没有主动评价,却硬是要向人家讨个“口彩”沾沾自喜,具有同样心态的媒体又拿来四处宣扬,唯恐天下人不知。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弱国心态”呢?
中国人何时能得诺贝尔奖,是清华人、北大人,还是科大人率先“中标”,这些原本是谁也无法判定的事。在这个问题上,诺贝尔奖评委其实并不比别人更有发言权。
落后并不可怕,保持平常心,刻苦努力,迎头赶上,终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怕的是一门心思惦获奖的浮躁心态。这样免不了会落入被“捧杀”和“棒杀”的命运。 (《京华时报》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