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英去年年底到国外留学,今年1月初其父亲在上海病故。由于张兰英考虑到来往费用昂贵及请假不便,她只得在清明节期间,通过国际长途雇人到松鹤公墓为其父亲扫墓。
另一位不便亲自前来扫墓的沈先生,由于前妻已经病故几年,自己又建立了新的家庭,考虑到现任妻子的心理,他花费了150元,雇了位邻居家的
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口流动频繁等因素,使得每个人不可能一成不变按照传统标准生活。现在异地购房等现象也非常普遍,但祭祀先人的地点却往往没有迁移,因此代客扫墓即应时、应客、应需而生。
来自山东的陈锤子就是这项业务的受惠者之一。陈锤子原本是建筑工地的民工,他替人扫墓了两次,赚了270元,而平时累上一整天也只能拿到30元。陈锤子坦言,起初在代客鞠躬时,心里觉得有点不习惯,但后来想想也没什么,就像在拜自己的祖先一样,慢慢也就习惯了。
目前,不但外来民工、陵园承担了该项业务,一些家政公司也看准了其中商机,欲分相关业务的“一杯羹”。
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主要是活着的人亲自到逝者墓前完成追忆过往、感念生命过程的一个载体。一些学者认为,寄托哀思不应再乎形式。
只要心中有亲人,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祭奠形式,都是亲情表露,不应因为一个“旧俗”让后人疲于奔波。
还有学者认为,当扫墓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活动而集中于清明节时,可能还会带来经济利益、交通拥堵等问题,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问题,所以,是否到现场祭扫,是一个可以多样化、个人化的问题,不必大惊小怪。(《文汇报》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