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周恩来向人民政协提出了一项新任务―征集文史资料。与此同时,齐燕铭也在着手一个有关“旧东西”的规划―整理古籍。40多年过去了,这两样文化工程都已蔚为大观。
新中国建立后,本应对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典籍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理,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除了少量的典籍整理出版外,这项工作并
1956年,国务院成立了由聂荣臻元帅为主任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齐燕铭参与了这个委员会的一些工作,并进而涌起了藉此机会把整理民族文化遗产纳入规划的念头。
经过深思熟虑,1957年12月10日,齐燕铭给聂荣臻呈上一份报告,阐述了建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简明扼要地列出了这个小组成立后的主要工作:1.确定整理出版古籍的方针;2.领导制定整理出版古籍的长远计划和年度计划,并且检查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3.拟定培养整理古籍人才的方案。小组下设文学(召集人郑振铎、何其芳)、历史(召集人翦伯赞)、哲学(召集人潘梓年、冯友兰)。“小组的日常工作,依托于出版古籍为专业方向的中华书局负责”,并“拟在中华书局设立一个编辑部”。报告后面附上了一个各分组召集人和成员名单,囊括了中国当代学术大家。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批准,齐燕铭亲自担任了这个小组的组长。
齐燕铭首倡这个方案,是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对文化遗产的重视分不开的。
1924年,17岁的齐燕铭考入中国大学,1926年开始受教于吴承仕先生。吴先生是中国大学国学系主任,是经学大家章太炎先生的得意弟子,直接继承了章先生的经学和训诂学。在名师指导下,齐燕铭遍览经典古籍,并产生了出两部大书――“经史学”和“史记集注”的宏伟志向。1930年,齐燕铭毕业。在吴先生的推荐下,1933年在中国大学担任讲师,讲授《中国文学史》;后来,他又在中法大学讲授《戏剧史》,同时,参与领导学生运动。此外,齐燕铭还与吴先生一起,创办了《文史》杂志,这是我国早期以较新的观点研究文史问题的刊物,鲁迅、吕振羽、曹靖华、谭丕谟等大家都是其作者。
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立后,为加强古籍出版力量,齐燕铭将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金灿然调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兼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办公室主任。1958年当年,文史哲三个小组完成了《整理和出版古籍计划草案》,从浩瀚的古籍中选择出几千种选用对象,并且列出所采用的版本,其中,文学部分3383种,历史部分2095种,哲学部分1313种,合计6791种。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一点实在是不容易的。
周扬当时任中宣部副部长,主管文化领域,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自然是在他职责范围之内。周扬坦言“对这件事是很热心的”,对齐燕铭的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1958年2月9日至11日,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召开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会议。会议提出了一个长期的计划,用会议的话说是“十五年计划”。
会后,齐燕铭即着手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经过几次调整,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若干年努力,大部分项目都得到了落实。(《人民政协报》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