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耻感文化溯源

2006-04-0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的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思想之中。大致而言,儒家之“耻”有三层意思:

首先,德治之所以有效,就在于它能使民众知耻。孔子希望建立以仁为实质内容、以礼为制约形式的德治社会,所以耻和儒家理想的政治社会相联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

且格。”就是说,若仅以刑罚治民,民虽能免于犯罪但却不知犯罪行为是羞耻的;若以德治教民,民便有羞耻之心,从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道德有其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耻辱感来完成的。

其次,具体来讲,孔子认为应以“不信”为耻。孔子认为人应该言而有信,不能信口开河;言行不一,自食其言是非常可耻的事情,正所谓“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最后,知耻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孔子把耻和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就是说,不管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知道自己做官领取俸禄的人,是可耻的。把个人的贫贱荣辱和国家兴衰存亡联系起来,应该以国家的无道为耻,把国家的振兴看作自己的一份责任。(《北京日报》4.3)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