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化政风
商业贿赂滋生腐败,官商勾结侵蚀吏治。土地出让、政府采购、资源开发、产权交易等领域成了职务犯罪的高发地带,部分省区商业贿赂案件在全部贿赂案件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九成。
“工程上马,干部落马”。中纪委调研后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的交通厅厅
2005年开始,中央着力清理官员和国有企业负责人投资入股煤矿问题,一年中共有4878人申报,登记入股金额7.37亿元。一位基层反贪局局长告诉记者:“煤炭系统的干部面对的诱惑实在太多,小煤矿主们总是想着法子给他们送钱、让他们入股,有时躲都躲不过。”
调查表明,现已查处的高级干部腐败案和重大经济案件,绝大多数都与商业贿赂有关。一位下派到中部某省当市长助理的挂职博士曾拒绝一房地产商500万的贿赂。熟悉“潜规则”的基层干部点拨他:“‘聪明’的领导应该学会利用隐性的权力。就凭自己的位子,递个眼神、打个招呼或者抽空陪人吃顿饭,不仅会给老板们带来‘生产力’,也会为自己产生‘效益’。”
清华大学廉政研究室主任任建明认为,过去20多年里,我国政府将打击腐败的重点聚焦在政府等公共部门。随着公权力的行使逐步得到规范,企业腐败和官员腐败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如果再不严厉打击企业贿赂,就不可能从更深层面解决腐败问题。
毒害经济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拉到项目就是经理。”这是工程建设领域流行的俗语。江西某监理公司工程师张惠告诉记者,现在一些建筑公司要拿到工程项目,靠的不是自身资质与实力,而是有没有送回扣、送多还是送少。虽然有招标制度,不少政府重点工程还是落入一些空壳公司囊中,许多“豆腐渣”工程由此而来。
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然而其中的商业贿赂并未根治。一些采购项目也实行招标,但不少中标者的价格并非最低,有时竟然出价最高。宁波博洋集团董事长戎巨川对记者感慨:“不要说政府,就是私营企业的采购工作也多有漏洞,如果不改革制度,就是用亲戚采购也靠不住!”
遗毒社会
中纪委法规室官员蔡晓认为,当前的腐败不仅表现在公职人员身上,也表现在向公职人员行贿的普通公民身上。
商业贿赂虽然见不得光,却能大行其道且呈蔓延之势,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屈从于“潜规则”。一位颇有“门道”的商业人士对记者坦言:“我其实是贿赂的受益者。现在很多商人并不以行贿为耻,而是以能找到‘关系’、办成事、赚到钱为荣。”商业贿赂的流行在一些地方甚至演化为“笑廉不笑贪”。
行贿者对贿赂的普遍认同反过来又“惯坏”了受贿者,以致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钱就办不成事。行贿与受贿互相推动,使腐败呈加速发展态势。 (《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