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是我国现代印刷技术自主创新的先驱王选的临终箴言。
“当代毕?”显奇功
20世纪70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古老的汉字面临一场时空的断裂。中国的出版业必须信息化。采用拼音文字的外国人,占了只有26个字母的便宜,早早地甩掉了铅字,谁来
王选毅然决定用数字存储方式,直接研制国外尚未开发成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为此,他查阅了百余篇国外科技文献。
汉字字形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法,是王选的一大发明,也是第四代激光汉字照排技术的核心。这种方法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计算机,王选没有条件,只能在压缩汉字字形信息上下功夫。
王选发明的高分辨率字形的信息压缩、高速还原和输出方法等世界领先技术,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核心并在全国迅速推广。1994年,所有省级以上报纸都卖掉了铅字。这一成就,成为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王选因此被誉为“当代毕?”。
生命不息创新不止
王选一生都在创新。在他的率领下,中国报业在短时间内出现了三次技术革新高潮。
革新之一是将报纸传真机送进了历史博物馆。1990年,王选指导着北大方正的团队开发成功基于页面描述语言的远程传版技术。特别是采用卫星传送数据后,平均2分钟就能传完一版。报纸传真机从此消失。
革新之二是淘汰电子分色机。王选新推出的彩色报纸出版系统,输出一页彩版缩为20分钟,后来又缩到2分钟,大多数报纸从此“素面”换“彩妆”。
革新之三是帮助记者、编辑“告别纸与笔,迎接光与电”。他带领科技人员发明的采编流程管理系统实现了写稿、编稿、审稿、签发全部网络化。
2005年10月14日,王选交给丛中笑题为《从计算机领域重大发明看创新人才成长》的文章(见《光明日报》2005年11月17日)。他在文章中写道:“要让优秀人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解脱他们的杂事和各种干扰(例如频繁的评估),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埋头创新。”这是王选一生中的最后一篇文章。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牵挂祖国的科技创新事业。
做有效益的创新
有效地为用户节省资金、降低信息化的成本一直是王选进行发明创造的准则。
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换。他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产、学、研模式:科研成果要产品化,产品要产业化,产业要国际化。他是最早主张将产品和技术打入国际市场的人士之一。
王选对国际化进程中引“狼”入室、与“狼”共舞、被“狼”吃掉的结果非常警惕。他说:“我并不赞成都把‘狼’赶走,因为国际合作中应该双方得利、共同发展;但是被‘狼’吃掉总是可悲的,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北大方正由于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因此一上来就可能选择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的道路。” (《光明日报》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