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交档案开放记

2006-05-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外交部1956至1960年档案中的60%正式向社会开放。1956至1960年的五年间,中国外交经历过很多惊心动魄的时刻,通过查阅这些档案,可以“目睹”那段历史。

一页档案就可以写一篇学术论文

位于外交部南配楼七层的开放档案借阅处,是一间很小的办公室,摆着两台查询

微机。因为这里目前最多只能容纳九个人同时使用,所以一般采用预约制。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沈志华的研究领域是冷战史,在他的眼里,这批档案的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很多档案能够解开历史谜团。如1958年台海危机,“当年8月23号解放军炮轰金门之前,中国是不是跟苏联打过招呼,学术界有争议。这次开放的档案表明中国没有跟苏联打招呼,因为事件发生后,苏联人来中国询问了情况,这证明他们事先并不知情。”

解密档案中吸引读者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1960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毛泽东是怎么评价苏联专家的。在一卷标有“绝密”字样的档案“苏联撤退在华专家卷”里可以找到答案。

在毛泽东与赫鲁晓夫的谈话记录里,毛泽东说:“苏联专家绝大部分人都是很好的同志,使人不满的是极少数,苏联专家把中国的事业看成是自己的事业,工作十分热情,并且做了不少义务劳动。有些人不只工作八个小时,而是十个小时。”

“这些档案,有的一页就可以写出一篇学术论文。”沈说。

档案开放是国家行为

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说,这批档案的解密工作过程相当复杂:先由鉴定组给出初审审查意见单,审批后档案馆要进行审核,然后送至鉴定开放领导小组,并以外交部的名义向国务院报告。由于最后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因此档案开放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行为。

开放的档案涉及其他部门的还要请相关部门来审核,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与外宾谈话的记录还要送中央文献研究室审查。

开放档案的四大原则:凡是影响到国家安全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与其他国家关系的,不开放;凡是涉及个人隐私的,不开放;凡是影响到民族团结的,不开放。

对于部门档案中有些不宜公开的内容,此次采用了涂黑的办法。“这样避免了一些珍贵文献仅仅因为个别字句不宜公开而不能为公众所利用的情况。”

档案解密每两年一次

外交部拟每两年开放一次解密档案,下次解密的将是1961年至1965年间的档案,争取两年内完成。

目前,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已同一些国家的外交部档案机构,以及其他对应的政府或研究部门档案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这也有助于档案开放工作的提速。

“中国开放外交档案也是与国际主流接轨的一个体现。”对于中国而言,外交部的档案开放可谓迈出了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这是国家开放的一个标志”。

(《?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2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