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警惕民俗文物“合法出境”

2006-05-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民俗文物是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的“活化石”。记者最近从文化、海关等部门了解到,由于我国对民俗文物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出境也没有专门的限制性规定,从而造成我国大量民俗文物“合法出境”流失境外,对我国的文化安全构成危害。

据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付宁介绍,日本茨城县博

物馆收藏了许多来自我国内蒙古地区的“牛鼻栓”,数量之多、品种之全令人吃惊:有大牲口的、小牲口的,有铁制、木制、竹制等不同质地的,而此类民俗文物在内蒙古博物馆仅有一二件。法国巴黎一家私立博物馆收藏了100多件我国苗族服饰,其中仅极具文物价值的月亮山地区祭祀服“百鸟衣”就有10多套,超过贵州省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收藏总量。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塔拉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国内学者研究中国民俗要到国外去看实物资料,已绝非危言耸听了。”

导致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由于受资金限制,国有收藏单位没有足够的财力征集和保护民俗文物,使大量民俗文物流失于民间,为民俗文物出境提供了条件。其次,一些文物贩子到处搜罗民俗文物,然后通过文物市场或上门兜售给海内外人士,甚至大批走私到境外牟利。此外,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未对民俗文物的界定及其出境作出规定,因而,大量民俗文物可顺利出境。

有关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加强民俗文物的抢救征集工作,另一方面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对民俗文物的界定、保护措施等作出明确规定,使民俗文物的保存、流通、征集等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专家们呼吁:希望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民俗文物大量外流的情况得到遏制。  (《新华每日电讯》5.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