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改编特别是红色经典的改编,近年来都是热点争议的话题。电视剧《沙家浜》没像前几年那部恶俗的同名小说一样,让阿庆嫂和胡传魁明铺暗盖、再与郭建光三角恋一把。但汤里兑水药加味,使《沙家浜》也变了味。
北京一位叫易峻的老戏迷发现,全剧光主要人物就增加不下10个,刁德一和刁小三成了表亲,刁老
有位叫张建的小伙子说:导演莫不如拍个芦苇荡做外景、茶馆当内景,像《新龙门客栈》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敌我不明、忠奸莫辨,能把人绕糊涂了的抗日情节戏,只要陈道明、许晴演得好,观众一样有兴趣看下去,何必非要整个《沙家浜》的皮儿,包个其他内容的瓤儿不可呢?
一位资深评论人认为,经典的发酵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即使出于市场化、商业化的考虑,电视剧也不可能不蹭顺风车。
只要他们不碰触观众心目中的道德底线,收视率确实会提高。而舆论的关注与娱记的好事,都为炒热翻拍戏做了免费的宣传。再说,观众也会不由自主地留神“旧瓶”与“新酒”间的异同。这种分辨的需求与引导出来的需求都是客观存在的。绝对忠于原著是不可能的,不然还翻拍它干什么?
很多观众的反应还是比较温和的,一些观众对陈道明、许晴、刘金山的表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同。他们的心态是:“编吧,你们就编吧,只要别把戏整得太烂,我们就扛得住。” (《北京日报》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