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研经费背后的腐败

2006-06-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记者调查发现,我国科研经费的利用率普遍低下,科研项目甚至成了某些科研人员的“圈钱”工具。科研经费使用中的浪费黑洞,亟待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潜规则”下的“公关费”

山东省委的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为争取经费,必须得开展公关活动,这项花费占去科研经费

的很大一块。现在课题申请难度越来越大,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机制的不规范,使得相当数量的课题组及科研人员将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课题申请环节。

“争取项目有很多‘潜规则’,有关系的,项目设计得不好,也能上;没有关系,课题再好,也不容易上。项目需要跑,我的一个同事到北京跑项目时,到一部委看他们办公条件很差,马上掏钱帮人家购置了新的办公桌椅,课题自然就到手了。”山东师范大学一位教师向记者反映。

“项目老板”的“发财经”

“项目老板”一般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声望,然而其主要工作并不是科研,而是搞科研公关的专家教授。他们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关系,专门“跑项目”,揽课题,自己掌控科研经费,课题则“转包”给朋友、同事或自己带的博士生、硕士生做。待到出书出成果时,“项目老板”挂个名,既占有了别人的科研成果,又为自己争取更多项目积攒了资本。

课题就是立身之本,有了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就能评职称、评奖乃至当博导等,就会一顺百顺。一些学者坦承,一些科研领域成为某些权威或领导的势力范围,形成了“圈子”。只有进入“圈子”的人,才有可能得到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而外围的科研人员,或者只能得到一些资助力度很小的课题,或者一无所得。

一些青年学者说,有的科研领域已成为某些学术权威的势力范围,“学霸”、“学阀”之气在一些学术权威身上时时闪现。

吃喝拉撒都能报

“一般做项目预算时,需要100万元就报120万元,上浮20%。资金只要拨下来,就能想方设法用完。用不完时,就买车买电脑,置办办公用品,反正钱是剩不下的。”青岛一家研究所的一名科研人员对记者说:“握着项目的人在这段时间内,吃喝拉撒都能报销,周围人也都在发票上做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骏涛承认,人文科学课题的科研经费大部分花在课题组成员出差、开会、餐费、打的费、住宿费等方面,其中当然也含有旅游费用。请朋友们吃饭,也可以在课题经费中报销。有的连给孩子买个铅笔,给家里买套家具也要回课题组报销。

据悉,在项目实施中,上级部门也会派专家组成的“评审组”进行中期审核。因此,每逢检查时,研究机构一般都要请前来考评的专家吃喝玩乐,每人再送点纪念品,更有甚者直接送“辛苦费”。“评审组”被哄高兴了,审核自然就一路顺风。

我国在科研投入方面,虽然已采取公开招标等措施,但从实际效果看,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国家的投入实际上成为“风险投资”。

专家建议,科研立项和经费投入要纳入公共监督之下,建立规范的评审机制和程序,落实和完善科学技术评价方法。 (《半月谈》2006年第1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