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考”,这是谢女士从儿子那里知道的2006年高考新名词。儿子说,“有市三好学生干部、有二级运动员证书的、有获创造发明奖的……他们一次能加20分。我们这些被剩下的,只有‘裸考’了!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的,仅凭考试成绩的人。”
毫无疑问,在今年全国统一考试的950万名考生中,“裸考”的考生肯定是大
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学生加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
对于自然属性一类的考生加分,考生及家长一般可以理解,但对所谓“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予以加分,其合理性何在?20分的加分又是依据什么计算出来的?
教育部学生司一名负责人解释说,在高考中设立一些保送生的名额和加分项目,其出发点是想在优秀人才的选拔机制和方式上作一些探索。为了使“裸考”生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权益,“我们要求,所有的高考保送生、加分的学生的名字都要放到网上公示,以接受社会监督。如果有不实,同学也可以进行检举。”(《中国青年报》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