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菜单事实上有两种重要的功用:首先是卖食物;其次是体现该饭店的独特氛围。
北京的三里屯附近,聚集了使馆、外交机构和大量跨国公司,此处成为老外经常出没的地方,所以饭店和餐吧也都在经营上走“国际化路线”,这点从制作精良的中英文菜单便可见一斑。学院路附近的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关村一带的餐馆,
说起中餐翻译成英文的历程,有不少笑话。比如“四喜丸子”,象征着福、禄、寿、喜,是非常吉利的一道菜,却被直接译成“4个高兴的肉团”,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等,当年肯定吓跑不少外国友人。如今,若想翻译这些中国菜肴,可上网搜索,直接照搬即可。
现在北京的菜单不仅在语言上中外结合,翻译准确,在形式上也是花花绿绿。如十里河附近的一家瑞士餐厅:宁静的木屋,异国的文化氛围,拿起像套票一样的菜单,餐厅的服务项目便了然于心:若想点杯咖啡,便翻到“咖啡艺术”;若是想来点啤酒,顺着票根翻到“德国啤酒”即可;若是对餐厅食品感兴趣,翻到“瑞士特色饮食”便可一览无余。总之,点餐完毕后,你对这家餐厅也有了全面的了解,颇有宣传册的意味。
(《环球时报》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