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神”巴菲特370亿美元的捐赠,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大一笔善款。但此举在美国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冲击波”。因为,美国不只一个“巴菲
茨(左一)管理的基金会; 370亿美元善款的背后
美国东部时间6月26日下午,纽约曼哈顿喜来登酒店,来自全球的众多记者正在等待着沃伦・巴菲特解释他的巨额捐赠计划:巴菲特准备将370亿美元的资产分批捐给由梅琳达和她丈夫比尔・盖茨共同掌管的基金会。
身着灰色西装的巴菲特一头银发,态度安详,看起来和其他75岁的老人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他谈吐很是幽默风趣,经常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巴菲特再一次介绍了捐赠方案,他计划把自己所持股票的85%捐赠给5家基金会,其中,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MG)将收到全部捐赠额的5.6。
当有记者问巴菲特:“您的子女做错了什么,让您决定把自己的财产这样分配?”现场一片笑声。巴菲特回答说,他认为将巨额财富留给子女会使他们失去向上奋斗的动力,也不利于这个社会的平等观念。“我的子女已经比这个国家99%的孩子有更多的优越感,他们已经生活得非常舒适。把从社会得到的财富回赠给社会,是我一贯的信念。”
记者曾对巴菲特的3个孩子进行采访。据报道,小巴菲特们并没有把父亲当作世界第二富豪,他们只从父亲那里继承少部分的钱。他们都有自己平凡的工作:老大爱纺织,老二在农场干活,老三是唱歌的,三姐弟“活得很朴素”。
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没有找到工作,回到家乡决定一试身手。有一天,他宣布自己要在30岁以前成为百万富翁,否则就从奥马哈市最高的建筑物上跳下去。不久,他拿着自己的100美元,又从亲朋们那儿凑了大约10万美元,成立了“巴菲特有限公司”。
当了老板的巴菲特,每天只做一件事―――整天躲在家里埋头寻找廉价小股票,然后将其买进等待价格攀升。不到一年,他就拥有了5家合伙人公司。1962年,公司资本达到720万美元,其中属于他自己的有100万。巴菲特的“狂言”实现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巴菲特凭着他的谨慎、理性的个性和对股票、数字的天赋,在股市中不断买进卖出,终于成就了“股神”的“金身”。
虽然拥有巨额财富,巴菲特却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给世人留下“一毛不拔”的印象。对他来说,工作是生命,食物和住所只是小事一桩。他至今都住在自己50多年前用3万多美元买下的房子里,没有顾问,也没有仆人。如果用美国大企业通常的标准来衡量,他从伯克希尔公司领取的10万美元年薪简直称得上寒酸。他每天电话少得可怜,据说他一天接的13个电话中,还有些是打错的。
当人们经过巴菲特那座朴实无华的房子时,甚至无法相信这里住着世界第二富豪。而此时,巴菲特可能正在厨房里一边享用着冰淇淋、可乐,一边默默注视着外面来来往往的人呢。
美国不只一个“巴菲特”
巴菲特虽然在这次慈善义举中大笔一挥震惊全球,一跃成为慈善捐款的老大,但是对美国人来说却没有多大的冲击力,因为热衷于社会捐献,是美国富翁的一大特点。曾有人戏言,美国富豪的哲学就是“白天赚钱晚上捐”。他们中很多人都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活着回馈社会脸上才有光彩。
说到巴菲特,自然要提到比尔・盖茨。
在不久前公布的“美国50名最慷慨慈善富豪”排行榜上,盖茨名列榜首,他仅在2002年至2004年之间捐出的款项就超过100亿美元!据有关统计,盖茨已先后为慈善事业捐赠300亿美元,占到他财富的60%以上。
具有“金融大鳄”之称的乔治・索罗斯,虽然被同行巴菲特给“比”了下去,但他在富豪慈善家排行榜上仍然高居第四位。他在2002年至2004年间共捐出23亿多美元,成为名不虚传的最慷慨的美国富豪慈善家之一。
说到美国的富豪捐赠,不能不说到美国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安德鲁・卡内基。
卡内基于1835年出生于苏格兰古都丹弗姆林。11岁那年,他跟随父亲移民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曾做过棉纺厂工人、邮电局职员等工作。
1873年,卡内基投身于钢铁产业,与人合伙创办了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1881年,卡内基与弟弟汤姆一起成立了卡内基兄弟公司,其钢铁产量占美国的1.37。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钢铁帝国-卡内基钢铁公司,成了名副其实的钢铁大亨,他与当时的洛克菲勒、摩根并称美国经济界三大巨头。
在1919年去世前,卡内基共捐建了近3000座图书馆,加上其他的慈善捐助项目,他的捐献总额高达3.3亿多美元。
在美国,慷慨解囊的并不仅仅是腰缠万贯的富翁,普通的美国民众在扶贫济困的时候也都十分大方。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美国的慈善捐赠约有85%是来自美国普通民众,居世界之首。
在美国,很少有富翁为了个人消费毫无节制地花钱,但大多致力于为慈善事业作贡献。这些富豪在积累了大量财富之后,几乎都通过各种基金会捐赠社会。基金会在社区服务、教育、社会福利、科学研究、医药卫生以及有关可持续性发展等多个领域,对美国社会产生着深刻影响。
面对慈善,中国的富豪比较“抠门儿”
从4月到5月,不同版本的3张中国内地慈善排行榜先后出炉。一时间,内地企业和富人慈善与否的争论又不绝于耳。国人通过对比“慈善榜”和“百富榜”后发现,多数“百富榜”上的富豪,却在“慈善榜”上名落孙山。人们由此发出疑问:这些人在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为何没选择用慈善捐赠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每当我们遇到天灾人祸时,在媒体公布的捐赠名单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某街道一位退休职工捐款50元、某某村一位农民捐款30元、某某小学一位学生捐款10元……但却难看到那些大名鼎鼎的富豪的名字。尽管民政部、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各地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等都大力号召社会捐款,但捐助情况始终难如人意。
记者专访几位中国富豪,听一听他们的心声―――
赵建国是京城四大家装建材企业之一―――集美家居企业集团的总裁。迄今为止,他只上过一次胡润排行榜,名列单笔捐款排行第47位。那是在2003年SARS肆虐时,他捐出350万元给红十字会。
见面第一个话题,就是时下正热论的“巴菲特的370亿美元捐款”。赵建国倒是觉得,这样的事只要条件成熟,中国人也会做。
赵建国说,在捐赠过程中,遇到过不少尴尬事,他举了一个例子,是关于著名慈善家余彭年捐助救护车的故事。1988年,余彭年给某省捐赠了10辆进口三菱救护车,两年后他却得知,这些车成了某些领导的专用车。盛怒之下,余彭年将捐赠车辆悉数收回,转赠给某县几家医疗机构,然而转赠的救护车再次被挪用。
山西潞宝集团董事长韩长安说:“5年内,我要在山西省建100所长安希望小学;10年内,在全国建1000所长安希望小学。”
韩长安已先后为平顺、陵川等地的山区学校及各项教育事业捐款300万元。在长治、大同、晋城等地建成36所“长安学校”,尤其是在晋中市榆次区建设的“长安希望摄影学校”属于全国首创。2001年,潞宝集团纳税超过千万元,潞城市政府奖给韩长安100万元,他只留下一分钱作纪念,将其余的捐给了社会福利事业。
谈起美国“股神”巴菲特捐赠370亿美元这件事,韩长安却很平静。他说:“当前有一个社会现象值得关注,民营企业家不捐款被称作‘觉悟不高’,捐款多又被说成是‘爱出风头’。民企有责任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努力回馈社会,社会也要尽快建立激励民营企业家回馈社会的长效机制。”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企业家不应只懂得赚钱,更应该知道有了钱该干什么!”
1993年,万通出资捐赠希望工程和残疾人康复事业;1994年,万通出资捐赠中华慈善总会“救孤儿”活动;1998年,万通向长江抗洪军民捐款……据统计,万通13年来捐助总额已达到2000多万元。
“为什么有些企业家在谈到‘慈善’二字就觉得敏感?”记者问。“中国很多企业家从事慈善事业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把慈善行为当成从政府那里获得一些好处之后对于政府的变相补偿,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敏感。”冯仑态度很明确。他还举例说,有的企业为了能够拿到一块地,会为某件事情捐钱给当地政府,以换取这块土地更便宜的价格。
冯仑认为,目前民间进行慈善活动更多的是中等收入阶层和低收入人群,高收入人群所占的比例却不大,不像美国,很多重量级的富豪都乐于从事慈善活动,这也是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特点。“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单纯为了慈善来参与慈善事业了。2004年2月,包括柳传志等在内的100名企业家成立了‘阿拉善SEE公益基金会’,打算每人每年拿出10万元,以10年为期,组成一个公益基金会,用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治理。由企业家主动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围绕环保目标,共同建立公益基金会,这在中国历史上尚属第一次。”冯仑对中国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的前景抱乐观态度。
(《环球人物》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