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仅2005年一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无端消耗,造成的损失仅经济指标一项已超过9000亿元。
对于“人才浪费”,研究人员是这样界定的:第一,人才配置得当,但使用不足,即人才有余力、有才能但不能充分发
研究人员发现,我国的人才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人才高消费趋向非常明显。在许多经济相对发达城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普遍提高。文秘、推销等职位须在本科以上,计算机、法律、工商管理等热门专业起点为硕士。人才市场形成了“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再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一边站”的畸形局面。
其次,内耗严重,排斥竞争。报告的撰写者之一余仲华认为,一个单位没有优良的组织环境,体制不合理、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等,都会造成“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的局面,甚至是发生“内耗”。
第三,人才的闲置性浪费也相当普遍。有些单位领导从小团体利益出发,甚至凭个人好恶决定人才的去留和升迁;对业务专业突出、棱角太分明的人才存有成见,即使工作职位急需也架空不用。
对此,余仲华认为,人才浪费在现实中已经造成了相当可观的危害。人才浪费最普遍的表现形式――“高学历运动”刺激了高等教育的剧烈扩张,冲击了职业教育,并且使优秀人才加速外流。(《中国青年报》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