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中国研究专业在美国有着相当高的知名度,系主任兰普顿教授是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现带4名博士生。这些年,越来越多的美国高校开设了中国研究专业,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一年一次危机模拟
谈起在美国大学里的中国研究课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
“不是向学生灌输某种观点”
兰普顿说:“我们的目标不是向学生灌输某种观点,也不是给学生打上某种意识形态的烙印,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套能够对中国和世界进行客观独立分析的工具。”
记者采访了兰普顿的两位博士弟子马克和珍妮。马克对记者说,为完成博士论文,他经常往中国跑,这使他有机会了解到“两个中国”:一个中国是大多数美国观光客和普通百姓看到的中国,那里到处都有崭新的高速公路、五星级酒店和进口轿车;另一个中国则远离大城市,人们缺乏起码的医疗保障、收入微薄甚至失业。
珍妮在这儿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她的不少看法。现在,她并不认为意识形态差异会对中美今后的合作和交流构成障碍。她说:“我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能理解中国的立场,更加批判性地看待美国的对华政策。”
课程最关注中国经济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涉及中国的核心课程基本上都是关于现当代中国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尤其受到关注。
记者看到,教授们给学生开列了名目繁多的书目。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都被列为学生的必读书目,所列书目中大多和中国经济有关。兰普顿教授告诉记者,为了提高中文水平,增加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机会到中国实习一段时间。
中国研究系还邀请许多中国高官到校演讲。中国前财政部长项怀诚、外交部长李肇星等都来这儿开过讲座。
研究从细微处入手
记者感到,在美国院校里研究中国问题的学生往往都是从小处细处着手,他们一开始的选题都很“小”,比如对中国某种方言的研究,对某一个时期文学的研究,对某一个地区的某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研究等等。经过长期积淀,就可以由小变大,某一个院系的对中国的整体研究就会相当深厚。而这些做过具体课题研究的学生,再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也往往能在对中国的宏观把握上提高很快,对大多数问题的理解都比较客观。(《环球时报》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