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空军F-16C战斗机某上尉飞行员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运气好的话,他可以早起,轰炸黎巴嫩,然后及时赶回家做生物化学作业或者陪妻子去海滩散散步。虽然有些夸张,但这种视战争如平常事、毫不恐慌的心态却是以色列人的普遍状况。
全民皆兵 长年备战
问到以
在北部海滨城市海法,每一次“喀秋莎”火箭弹袭击之后,至少会有三台车赶到爆炸现场:救护车、消防车和新闻报道车。伤亡人员第一时间被送往医院、事故现场立刻开始清理、当地媒体开始向全国报道……以至于有记者抱怨说:“如果去得慢了,连照片都拍不到!”
家家都有战备间
这是一个不习惯对伤痛过分感伤凭吊的国度。也许是因为太多的自杀性爆炸、太过频繁的战争,造就了民众普遍粗壮的神经。以色列人不相信眼泪,他们相信的是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备手段。
几乎家家户户都拥有的战备间就是其中之一。海湾战争后,以色列政府规定,凡是1991年后新建的楼房,都必须建造专用的战备间。战备间的门和墙壁都加装了钢板,钢板门厚度2公分,墙体厚度至少20公分,窗户为对拉式钢板,门窗边沿须用胶布密封。墙壁刷一种特殊涂料,即使被炸弹摧毁,墙体也不会大块坠落或四处飞散,而是像防弹玻璃一样变成很小的碎片。战备间还配备了专门的电路和通信线路,还可以防范毒气攻击。此外,以色列的大型商场也都设置了专门的战备间。比如西耶路撒冷最大的一家购物中心,其战备间就可以容纳5000人。那些没有战备间的老建筑,楼下地下室也建有专门的防空掩体。
生活轨迹运转如常
不过除了北部城市,以色列其它地区还没有人启用战备间。在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一切如常,繁华依旧,街市依然平静,路上车水马龙,几乎看不到战争投下的阴影。
“我们习惯了。我移民以色列三十多年,经历的战争不少了,而且这里是特拉维夫,真主党打不到这儿。”在特拉维夫的海滨沙滩上,专门从耶路撒冷来度假的邮局职员欧斐一边享受着灿烂的阳光,一边对记者说。即使在海法,战争也没有打乱这个城市应有的秩序。一次火箭弹击中海法后,记者循声赶往爆炸地点,却不小心在单行线上逆行了。对面的以色列司机又是打手势、又是大声嚷嚷,愤怒地谴责我这个不守规矩的外来者,似乎真主党的火箭弹还不如我的行为更让他愤怒!(《参考消息》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