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歌赛”后访评委

2006-08-0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余秋雨

徐沛东

赵易山

央视青歌赛,音乐、文化、青年、评委,以及许许多多,都是人们议论的对象和话题。下面是记者在青歌赛期间对余秋雨、徐沛东、赵易山评委的采访片段,或许可以解读读者的一些问题。

记者:余评委,因为你乐于“在这个问题上,我要多说几句”,所以有人指责你说得太多,说你卖弄,你怎么看?

余秋雨:可能是某些观众作为选手家属急于听歌看比分,所以比较着急,其实,大部分观众是喜欢听我们讲的,从收视率上升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

使用某个词汇是中国人的习惯。你可以说全场的选手在“卖弄”他们的嗓音,农村里三姑六婆都讲漂亮的女孩子是“卖弄”风骚,那你是不是也认为交警在卖弄形体、小学老师在对纯真的孩子卖弄知识呢?文化是一种传播,如果用“卖弄”两个字来涵盖文化传播的内核,那很可笑。所以,不管一些人怎么想、怎么说,作为文化人,对于这片土地非常渴求的知识,你一定要放下架子来传播,千万不要与这块土地隔绝,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那样知识得不到检验,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始终没有跟上步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化人缺乏和民众的联系,所以我在这方面要走在前面一些。十年前,我上电视时,有许多人说“文化人怎么能上电视呢?”而说这些话的人,今天都在上电视。传播不是卖弄。

记者:徐评委,请谈谈对这次参赛选手的整体评价。

徐沛东:整体能力有所提高。央视青歌赛设立知识问答的环节已经有很多届了,题目不出之前的范围,只是在不断地规范化,合理化,更具知识性。因为这种比赛并、不以知识问答为主,这部分占的分值很少,应该不会影响到选手的主要成绩。尤其是新增的第二个环节“主题对话”,占分更少,但它很重要,不但选手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展示自己,观众也想看他们在歌外的表现怎样。对话最难的是如何面对时间限制,许多选手本来说得很好,但时间提示一响就慌了,不知道如何收尾,讲话没了底,最后听起来就比较糟糕。表现最好的是原生态选手,他们在一分钟之内针对一个话题的语言驾驭能力太好了,句句都有情有理。(记者:他们的表现是不是出乎你们的意料?)太出乎了。其实,你会发现这些题目并不简单,尤其是要在一分钟内边组织边讲述,就更是难。但对于每个选手这也是公平的,有几个选手讲得非常好,讲“我的父亲母亲”,很别致,表达很清楚,又很感人。我们作为评委都受到了震撼。

  记者:赵评委,这次你当青歌赛的评委,得到了很多关注,人们说你的微笑很有征服力。你平常也是这么对待学生的么?

赵易山:平时对学生要严厉得多。

记者:许多观众觉得你作为评委表现得太宽松,总是评价“答得挺好”,这是你的个人风格,还是出于鼓励选手的目的?

赵易山:我觉得对一个选手的公正体现在最后的评分上,而不是体现在一张苛刻的脸上。面对这种临场的技术性考核,选手们都会比较紧张,这个我很理解。我想他们也不希望在这个环节遭遇刺激,他们也希望看到一张平和友好的脸。对于试唱练耳这样的测试,想在技术上挑刺是易如反掌的,但在这个时候对选手过多的刺激没有任何帮助,所以采取建议的方式会比较好,当然我有时候也会笑得比较僵硬(笑)。(《光明日报》8.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