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关房价、医疗、教育新政策不断出台,但一些地方执行的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民生“新政”为何频频陷入管制失灵的尴尬境地呢?
“这三大区域基本上是改革的最难点。既是难点,这些区域总存在与其他领域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在解题时,就要综合考虑,而非仅限于行业内部。”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刘江
误区之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把握。比如解决老百姓“看病贵”,有关部门推出18批降价药品。但问题是,药品有成千上万个品种,相互之间的替代性很强,你降了此药我用彼药――不综合解决,医疗费用怎能降下?
误区之二,过于单一,考虑的变量太少。比如加息,因贷款成本上升,购房者可能减少,缓解需求压力;殊不知地产商由此增加的开发成本,同样也会打入房价,再为高房价推波助澜。
误区之三,过于理想,无视现状。为防止抗生素滥用,规定在药店必须凭处方才能购买,但目前医院处方基本不外流,而药店也不可能因此放弃占其两成销量的抗生素业务,所以限售令基本上成为一纸空文。
误区之四,缺乏细则,易于变通。在新一轮的房地产政策中,住房结构调控和限制外资炒楼的房地产政策,为防止“一刀切”,需各地出台细则,但这却成为变通的窗口。“迟迟不出细则,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误区之五,缺乏问责,违则难惩。比如闲置土地处理,由于情况复杂,对一些违规开发商进行处罚几乎没有可操作性。
误区之六,就范于“潜规则”。虽然教育部门有明文规定“不得择校”,但囿于各方利益捆绑的“潜规则”,在一些地方择校费成为始终割不掉的尾巴。 (《羊城晚报》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