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育龄是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者和第一任院长。
辛育龄1921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在八路军冀中药剂科(药政科),他主要负责管药、发放药品等工作。1939年春天,白求恩到了冀中军区,卫生部便派辛育龄担任白求恩医疗队的药剂员。此后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直和白求恩朝夕相处。回忆那
齐会是河间府的一个小山村,是日寇的一个重要据点。我120师到达以后,首先把战斗的重点放在这里。
这次战斗之前,白求恩医疗队并没有接到通知。在得知前方有战斗时,白求恩医疗队立即奔赴前线。到达前线后,辛育龄帮助医疗队搭建临时手术台后,就一直作为白求恩的助手对伤员进行救护。白求恩主刀,辛育龄的工作就是对伤员进行分类:看哪个伤员流血严重,就挂红牌,准备手术;伤势不太严重的伤员,便进行包扎或者挂黄牌。战斗从上午10点一直打到下午4点,战况激烈。敌人的援军源源不断地赶来,并配备了飞机作空中支援。为了保存力量,我军进行战略转移。而白求恩呢?辛老回忆说:
白求恩是真不怕死的,他很了不起。在部队要撤退的时候,白求恩不吱声,他不说撤,也不说不撤,专心致志地做他的手术,包扎、止血等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领导派警卫员催促他离开,甚至要强迫他走。正在这时,一个浑身是血、肠子露在外面的连长被抬进了手术室。我用绷带将他的伤口勒起来,通过翻译问白求恩:“这个病人的伤势这么严重,他还能不能活下来?怎么办?”白求恩回头一看,命令说:“上去。”于是就将这个伤员放到手术台上,展开手术工作。由于医疗条件极差,只能用凉开水清洗肠子后填回肚子里,用线缝上。当时警卫员要拖着白求恩赶快撤退,但是白求恩根本不理他,硬是将病人的手术完成了,然后拆下一块门板抬起这个伤员转移。这个人还真救活了。
我们撤到宿宁县,傍晚,白求恩检查伤员的时候,那个连长主动给白求恩打招呼,白求恩赶紧给他检查了一下伤口,发现没什么大碍。部队决定吃完饭后立即转移。白求恩说不能吃饭,我病房还没检查完呢。本来贺龙要亲自接见他的,以表彰他在这次战斗中抢救了很多伤员的英勇表现。但白求恩坚持看完伤员后才回去吃饭。那个年代也没有什么可以吃的,煮几个鸡蛋或者煮几只买来的小鸡就算是最好的营养了。谁知白求恩却让他的勤务员把这些食物拿去给伤员吃。勤务员面有难色地说:“那怎么行呢?这是首长特意吩咐给您做的。”白求恩说:“快去,这是我让拿去的,快去吧!”……从一点一滴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打心底里佩服白求恩。
此后,辛老再也没有见过白求恩,却在1939年11月听到了他病逝的噩耗。在最后的日子里,白求恩曾说:“最后这两年,是我一生之中最重要、最有意义的时光……”他牺牲三天后,我们才接到通知,赶去悼念。在追悼会现场,很多老百姓哭成一团。我们心里也很悲痛。白求恩为什么如此受人爱戴呢?除了战场救助伤员外,不打仗时他也给驻地群众看病,大家亲切地称他“白爷爷”。被救活的那个连长(时任团长),也赶到了,他趴在白求恩的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 (《炎黄春秋》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