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年,似乎是在一片“涨”声中度过的。
从5月20日起,北京市出租车每公里价格从1.6元调至2.0元,上海、沈阳、大连等地的出租车也先后调高;6月28日,全国企业用电每度上调2.494分钱,上海、江西、重庆等地的居民用电也将上调;8月22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今年年底全国所有城镇都将开征污水处
央行公布的调查也显示,今年以来,认为“物价过高”的人所占比例不断攀升,而物价满意指数则是跌至2005年以来的谷底。对价格的未来走向,人们也多持悲观态度。
为什么在上半年GDP增长10.9%的情况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仅1.3%的涨幅,就让人们反应如此强烈?其原因可能在于,上涨的都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以8月为例,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上涨了1.3%,但是水、电、燃料上涨了5.6%,粮食价格、医疗保健服务均上涨了3.1%。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是总体价格指数上涨幅度的2~4倍。而房价上涨、教育支出上涨,却没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得以体现。
生活必需品支出,是家庭维持生计起码的消费。即便是看起来幅度不大的上涨,对低收入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他们支出的绝大部分都用于此。
央行的调查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中认为“物价过高”的占16.4%,而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中,这一比例达到45.5%。
可以看出,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生活必需品中,多数是被企业垄断经营、由政府控制或指导的价格。(《羊城晚报》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