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元勋子弟长征路上诉说历史

2006-09-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从2006年7月中旬到8月底,一群老人从福建长汀出发,完成了重走长征路的漫长征程。与众不同的是,这群老人是当年长征中叱咤风云的革命元勋――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人的后代。

1950年春,彭德怀和侄儿侄女们在北京饭店的合影

张云逸:将军也能当财神

60岁的张光东在“重走长征路”的队伍中是话最少的一个,他的标志性动作是背着手,微笑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但是,当他谈起父亲――大将张云逸时,却是滔滔不绝。

张云逸1930年率领红七军撤离广西奔赴江西苏区时,上至军长下至士兵,每人发给20块大洋,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收入。大家都奇怪:“红七军怎么那么有钱?”而张云逸作为这支军队的统帅,仿佛一个“财神将军”。

原来,张云逸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的时候,还兼任“右江督办”,提出了“保护工商业、扩大税收”的政策,税收财源长流不断,而打土豪得来的钱却是一次性的。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张云逸被编入八军团。强渡乌江的战斗中,张云逸亲率工兵部队架设浮桥,保障红一军团主攻部队和中央军委直属纵队渡过乌江,占领遵义。

全面抗战爆发后,张云逸积极参与统战工作,敦促李宗仁、白崇禧出兵抗日。抗战初期,中共对桂、粤、港、川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成绩卓著,毛泽东曾说过:“我党能对国民党将领说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1938年春,张云逸开始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

建国后,张云逸担任广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省政协主席,中南分局第二书记,广西的党政军工作一把抓。

这段时间,张云逸显示出了他在经济建设上的战略眼光。

“在解放初期,广西没有一寸海岸线。我父亲向中央要求把北海划给广西。这片海后来对广西的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张光东搞不清楚父亲搞经济的经验从何而来。1980年,张光东在高等军事学院碰到院长肖克,肖克告诉他“你爸爸当过县太爷”。后来,张光东才知道北伐之前父亲当过广东省揭阳县县长,这也在当地县志上得到了验证。

黄克诚:一生洞若观火

三年级的小学生黄梅恐慌了整整一个暑假,也没见家长来责问她为什么操行评定只得了“中”。这是1959年夏天,父亲黄克诚参加庐山会议回来,全家人的命运急转直下,9岁的小黄梅对此还浑然不觉。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读书吊儿郎当的小姑娘已渡尽劫波。2006年7月27日,在重走长征路上,56岁的黄梅主动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父亲。

长征途中,红军“捡”到了一个土豪的儿子,只得带着他走南闯北。

起初有位炊事员用箩筐挑着他,后来长征过雪山,在最艰难的时候,他和我父亲一道,拉着父亲那匹马的尾巴一步一喘地攀过山来。

土豪的儿子走过长征成了战士,在解放战争中他战死沙场,死时才20岁出头,已经是骁勇善战的团长了。轻易不流露感情的父亲极为悲恸,由于南方口音“黄、王”不分,有些人还以为这个姓王的年轻团长是我父亲的儿子呢。

长征不仅仅是父亲的长征,不仅仅是领袖们的长征,也是老马夫们的长征,还是父亲那匹战马的长征,是许许多多倒在这条路上的牺牲者的长征。

长征出发时,我父亲是红三军团第四师的政委。他们师是先头部队,先后有两位师长阵亡,一位师长负重伤,他也几次遇险幸免于难。

父亲在长征出发时是师政委,因多次直言,等到陕北时,已什么职务都没有了,他的马也早没了。

中央军委秘书长、大将、解放军总参谋长……人们记住黄克诚,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一长串耀眼的头衔,亦是因为他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的仗义执言。

黄克诚听说,彭德怀临死时,说黄是他最好的朋友,而黄克诚也曾几度梦见他。

尽管没有人告诉黄梅家庭横生变故,9岁的女孩却隐约意识到了这一切。“我父亲出了事我是知道的,”黄梅说,“干部子弟学校多少有这种风气,比谁家在部队里怎么样,我知道我是另类,不能跟人家比。”

1978年,黄克诚以76岁高龄复出,任中纪委常务副书记,一如既往讲真话。

复出一年后黄克诚双目失明。1980年他在中纪委一次座谈会上说:“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现在贯彻得很不理想、很不得力。为什么不敢负责呢?就是怕出错,怕得罪人,怕丢乌纱帽!”

“父亲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是发表讲话《关于对毛主席评价和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问题》,”黄梅说,“80年代初,社会上有一股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思潮。我父亲不计个人恩怨,从党和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对林彪的评价他也力求公正。《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写林彪条目时,送请黄克诚审读。他让秘书念了两遍后说:“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虽然林彪也是整我的,但我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说话。”“文字少不说,他的战功也没有反映出来。既然是百科全书,就应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黄克诚说。

于是他约请编辑当面阐述了修改意见,提出要学习司马迁秉笔直书,写出历史的真面貌。

彭德怀回忆长征:“我只是个幸存者”

“彭德怀常常对我说,‘我只是一个幸存者。多少人都在我面前倒下去了,我却还活着。’我今天在这里总会想起这句话。”2006年7月底,68岁的彭钢在参观完湘江战役纪念馆后告诉记者。

“从小,伯伯就多次跟我讲起过湘江之战,他说,死的人实在是多啊,整个湘江水都染红了。”彭钢心情颇为沉重。

彭钢是彭德怀最小的侄女。彭德怀一生没有儿女,从1950年代起,有10多年的时间,彭钢都住在彭德怀家中。

1950年4月,12岁的彭钢第一次与她的大伯父――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到北京来开会的彭德怀见面。

“第一次见面,他派人把我们接到北京饭店。之前我们没坐过电梯,还傻乎乎地说,怎么一下子就上来了?当时他招待我们吃了顿西式早餐,说给我们开开‘洋荤’。”

但从小就砍柴、打猪草、过惯了苦日子的彭钢,对这个“洋荤”并不感冒。“从那次起,我就对西餐没好印象。过了好些年还对伯伯说,你请我吃的什么东西!这半生不熟的鸡蛋就给我们吃?!”

当晚,彭德怀留彭钢等侄子侄女住在北京饭店。为了节省开支,就在他的房间里打地铺。“除我之外,还有我一个堂姐、一个堂哥,加上我二姐、二哥、三哥,一共6个人,在地上睡成一排。但是我早上起来,却发现自己睡在床上。我还很纳闷,怎么跑到床上来了?”

彭德怀对这个最小的侄女别有一番感情,有其原因。

1940年8月20日,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引致举国欢欣。9月1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头条刊载了蒋介石的嘉勉电:“朱副长官(第二战区)、彭副总司令:迭电均悉,贵部窥破好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勉……”

然而,与国民党阎锡山部之间进行的反磨擦战役,却使彭家付出惨重代价。就在蒋发出嘉奖电不久,彭德怀仅

有的两个弟弟――三弟彭荣华和二弟彭金华在家乡被国民党先后杀害。获悉噩耗,彭德怀立电蒋介石要求严惩凶手,蒋却避而不答。

彭钢便是彭荣华最小的女儿,当时不到两岁。

或许是为了弥补对亲人的愧疚,彭钢等5人在1949年即被彭德怀接到武汉,上了半年学之后,1950年初到北京上学。

住进中南海后,令彭钢印象最深的是住房紧张。“除了会议室、办公室外,住的地方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个房吧。我住东边那个小屋,旁边就一个厕所,工作人员上厕所都在那个地方,特别别扭。”

1955年9月,彭德怀被授予元帅军衔,且仅次于朱德而位居十大元帅的第二位。那时的彭钢对元帅并没有什么概念,跟当时的大部分年轻人一样,梦想是当兵。但那时不让女性当兵,“我还跟他吵过架。有次碰到周恩来,我说不让女的参军,这叫什么男女平等?周恩来说,嗨,你这小闺女还挺厉害啊!”

1958年,彭德怀到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视察,回来高兴地对彭钢说,“这个学校招女学员,这下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1959年,高中毕业的彭钢果然报考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但谁也没想到,她伯父彭德怀的人生在当年夏天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

1959年9月,彭钢如愿去了西安电讯工程学院上学,在北京的彭德怀更为孤单和落寞。1959年9月30日,被罢官的彭德怀举家从中南海迁出,搬往颐和园附近的吴家花园――一处据说是吴三桂住过的园林。

挂甲后的彭德怀在院子里挖了块地,种些蔬菜,甚至粮食,过上了农民的生活。

1965年,彭钢大学毕业后,被分到北京一家汽车修理厂工作,仍和彭一起住在吴家花园。但过了不久,彭德怀即被派往成都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二人由此告别。但谁也没想到的是,此去一别便是八年。

1973年,彭钢再一次见到彭德怀时,75岁的彭德怀已经躺在301医院的病床上,走近人生的最后阶段。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辞世。

彭德怀逝世后,骨灰被化名“王川”寄存到成都的一座公墓里。4年后,中共中央为彭德怀平反并举行追悼会时,费尽心思才找到彭的骨灰。

又20余年过去了,直到1999年,彭钢等侄女侄子们在给中央打报告获准后,才终于实现了彭德怀的遗愿――将他的骨灰送回湖南湘潭老家,葬在他两个弟弟身边。  (《南方周末》9.1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