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目前仅直接从事中国学研究的就有万人以上。
中国通
进入上世纪50年代,中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使日本学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涌现出一大批热心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研究的学者。
早稻田大学教授依田先生生于1931年,自小学读“汉文”时就开始对
此后,依田先生每年都要访问中国,至今已超过百次。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中日教育、文化交流事业,并兼任北大、复旦、南开等大学的客座教授。
中国组
由于工作走近中国、研究中国的人,可称为“中国组”(日文的“组”为“流派”、“群”等意)。
日本外务省内的“中国学派”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大学毕业后接受中文培训,随后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等处从事职业外交官工作,例如谷野作太郎(前驻华大使)、?田邦彦(前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以及近来任驻华大使的阿南惟茂和宫本雄二等。这部分人基本上是日本国家机器上的“螺丝钉”。
另一类企业人员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日经贸合作飞速发展而产生的。记者有一位年近六旬的日本朋友城山茉莉夫,是一家出版公司总经理。说起他与中国的渊源,有段有趣往事。1964年,城山正上高中,10月16日是他生日,全家人为他准备宴会,这时广播里传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使这位年轻人心中对近邻的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印象:这一定是一个强大、自信的大国!于是,城山开始关注中国,大学时学习中文,夜晚收听来自中国的短波广播,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1986年,城山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来到日本,语言不通,生活极为不便。于是,他将日本有关法规等编辑成《外国人生活手册》,译成中文,免费向中国人提供。
中国迷
在日本,还有不少被称为“中国迷”的人。他们不是要去“通晓”中国的某个领域,而是只关心自己的爱好。
我教过的学生柴田女士,是一个业余书法家,是个“启功迷”。当听说记者是北师大出身,就马上托记者联系到北师大进修,其实为的就是离启功先生近一些。在北师大,凡是有启功先生字画处,她都要拍照留念,还花重金购买了真假不一的“启功”作品,细心琢磨。据说,她近来时常把一家搁在日本,自己一个人跑到北师大去“短期”学习,可谓“一人欢喜全家愁”,但真情实感令人称道。
记者的邻居小池小姐,喜欢中国电影和流行歌曲,是个“金城武迷”。她经常拿着在歌迷会上与金城武的合影给我看,并为此拼命学习中文。只是最近似乎有点移情于“王力宏”,略有“不专一”之嫌。
在这些“中国迷”看来,中国是一个“聚宝盆”,应有尽有。有的人还不只迷一样,到了北京,早上要练太极拳,中午要吃饺子面,白天要游世界遗产,晚上要喝二锅头,然后去唱京剧卡拉OK……真是比中国人还会享受!(《环球时报》9.29庚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