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2006-10-1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0月4日,北京大学燕南园62号的主人,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史家、诗人林庚先生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7岁。

诗意的学术追求

林庚先生一生与“诗”渊源极深。他写诗,一生笔耕不辍,与新诗共同走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他研究诗,提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观点,滋润了一代学

人的心灵;诗,是他的生命。

林先生中学时醉心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科学新成果,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林庚自愿转到了中文系,走上了漫长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

转系后的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三位先生,成为了清华园“四剑客”,经常在一起谈论文学创作。林庚的诗作,得到了俞平伯与朱自清的赏识。1933年,林庚毕业留校,担任中文系主任朱自清的助教,并为闻一多的国文课批改学生作业。1934年至1952年,林庚先后在北京民国学院、厦门大学、燕京大学任教,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去世。“常听见有小孩的脚步声向我跑来/中止于一霎突然的寂寞里/春天如水的幽明/遂有一切之倒影……”作为一位拥有敏感气质和“童心”的诗人,林庚的学术研究也往往来自对文学直接而丰富的感受。无论讲课还是做论文,绝不枯燥,而是诗意地飞翔。

他曾论屈原:“人不仅是诗的作者,而且人本身就是诗。”

北大传统精神的代表

在北大执教50余年,林先生弟子无数;几乎所有从北大中文系走出来的人,都对林庚先生感佩不已。

1956年,正在北大中文系就读的吴泰昌听林庚先生讲了一个学期的唐代诗歌课。1963年冬天,为准备北大研究生论文和国家考试,吴泰昌特地向林先生求教关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问题,林先生和他畅谈许久,尤其谈到,他们各人有各人难以替代的特点,对“思想性”的理解不要狭隘。林先生还特地告诫他,做学问不要只看选集,要看全集,有一些作品虽然不值得入选,但必须通读,才能了解一位诗人的整体创作情况。第二年春天,吴泰昌参加考试,抽签的题目恰好是《以李白和杜甫的诗为例说明文学创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林先生的教诲令他受益无穷。

北大谢冕教授如此谈到林先生对他的影响:“林庚先生是北大的骄傲。他的学术操守、人格力量,始终代表着北大的传统精神。”

绚烂与平淡

林庚一生推崇寒士、布衣精神,他自己亦极简朴。谢冕说他的家:“绝对与豪华无涉,说是清贫,也未见过分。有一个厅,却是连一套像样的沙发也没有。记得有一只过时的冰箱,倒是被放到了显要的位置,这就越发显示出‘家无长物’的特殊境况。”

吴泰昌记得,1978年为文艺报复刊事走访北大,听取朱光潜、吴组缃、林庚等老学者意见时,林庚先生对文艺界的状况是直言不讳,他认为必须有不同观点、不同声音,文艺才能丰富多彩。(《光明日报》10.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