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趣味”对欧洲的影响

2006-10-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法国Cassan的中国式凉亭

“中国趣味”是17和18世纪在欧洲的室内装饰、家具、陶瓷、纺织品、园林设计方面所表现出的对中国风格的奇异的欧洲化理解,它的出现成为促进巴洛克风格向罗可可风格转变的一个因素。

中国趣味的形成,得益于中国商品大量进口欧

洲和旅行家对中国文化的反复介绍。那些从中国进口的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其造型和绘制的图案无不令欧洲人耳目一新。17世纪末,中国壁纸在欧洲豪宅中极为流行。18世纪初,中国丝绸也已在英国蔚为风尚。连安妮公主也喜欢穿着中国丝绸和棉布制品露面。

欧洲生产者和经销商开始摹仿中国的装饰风格,这便产生了中国趣味。先是工艺品和日常用品等小东西,进而是室内装饰与园林设计这些大工程。最早出现的内部装饰主要为中国风格的建筑,是1670~1671年间为凡尔赛王宫而建的特里亚农瓷宫,它开创了后来蔓延全欧洲的崇尚异国情调的风习。

中国式园林建筑,成为家具设计者的灵感源泉。设计于1745年的丘园孔庙,恐怕是英国的中国式园林中最早的一座。它是八角形建筑,由敞开的格构式墙组成,顶部是宝塔顶,吊着铃铛,跨着一条龙。这以后,格构式、宝塔顶、龙的造型,就频繁出现在英国的家具制造中。

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是中国趣味在法国的最盛期。法国人喜欢在房间里,把真正的东方物品和它们的欧洲仿制品混合在一起,将中国物品放在他们所设想出的梦幻情境中,以增添迷人色泽。布歇1742年设计过以“中国舞会”为图案的挂毯,其采用的近棕色是中国建筑的颜色类型,而这种颜色方案在当时欧洲的许多地方都被运用于花园凉亭或茶屋。(《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