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

2006-11-02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没想到,她还是埋在了这里

高玉珍曾是毛泽东在首都接见的第一批红卫兵之一。

1969年2月5日,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年近20的高玉珍坐上西去的知青专列,来到延安市黄陵县桥山公社长墙村插队,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那是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同宿舍的三名女知

青让高玉珍去外面拿尿壶。光着身子的高玉珍刚出了门,便被恶作剧地关到了门外。慌乱之下,高玉珍跑出院门,钻进对面的院子里,院子里住的是贫协主席。

贫协主席家徒四壁,早年丧妻的他带着一个7岁的孩子。面对深夜闯进家门的高玉珍,善良的贫协主席急忙取来破棉被将她裹起来。

半年后,高玉珍怀孕了。县上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名将贫协主席五花大绑,初定20年刑期。批斗会那天,高玉珍跑到会场,解开绑在贫协主席身上的绳子,告诉政法组的人,“要判就连我一起判,是我先找的他。”

这件事情被汇报至中央,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高玉珍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位和当地人结婚的北京知青。

这次离奇的婚姻,让高玉珍返京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30年前,落户陕西延安的2.8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开始返城,高玉珍更是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回到家乡。2006年9月19日,58岁的高玉珍因“肝癌晚期”在自己插队的黄陵县店头镇长墙村家中与世长辞。回京的愿望最终烟消云散。

她的离去,使至今还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人数又减少了一个,变为320人。

回到北京,我们还是外地人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农光里的陈志曾回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黄陵县。北京的变化让陈志有些不太适应,“以前离家时,住的都是四合院,一出门,大婶大妈地叫,现在都住高楼大厦了,家家装了防盗门,邻居之间竟然都不认识。”

让陈志更感难堪的是,回到北京,总感觉自己是外地人,瘦小的他经常被别人怀疑是小偷。

去年,因公路扩建,陈志住的房屋被拆迁,黄陵县政府为其安排了两口旧窑洞。经过当过瓦工的陈志一番拾掇,窑洞焕然一新。陈志家的茶几上,摆满了各种品牌的香烟,打开一看,里面竟全是他自己卷的旱烟。

喝到微醉的时候,陈志显得有些悲伤,“其实我们这些留守的知青,谁不想回去呀?叶落归根,但我们是没有能力回去呀!”

陈志认为,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他们这一批人和北京的家人感情已经非常疏远,父母都不在世了,其他亲属对他们回京并不欢迎。

人和人不能比

在留守的知青里面,惟有姜作涛说一口纯正的陕北话。

几年前,姜作涛花了8万元在位于延安市南桥山的半山腰里买了两孔窑洞。山脚下是他工作的单位,姜在单位是一名锅炉工。透过窗棂可以看见单位新盖的22层高的家属楼,“没有给我分,给我分了,我也买不起。”

说到过去的岁月,姜作涛十分激动。他曾和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一块儿插过队,最大的感慨是“人和人不能比”。姜作涛至今保留着插队时的一只木箱子,说曾有外国记者开价2000块钱买,他不愿意卖。木箱子上红底黄字的毛主席语录依然十分清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姜作涛刚被招工的前几年,工资一直没有人发。姜作涛的老婆常玉莲找了好多领导,终于解决了问题。

常玉莲说,她当年之所以嫁给姜作涛,是因为姜作涛住在她家放粮的窑洞里,有一次患重感冒,她的父母买了药照顾他。之后不久,姜作涛托人来说媒。

留守知青张彦门也感叹“人和人不能比”。他至今还租住在别人家的窑洞里,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每月的工资是669.82元。  (《?望东方周刊》2006年第42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