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二代农民工”:没有退路的城市新群体

2006-11-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84年,中央出台“1号文件”,允许农民自备口粮进城务工。转眼20多年过去了,民工潮依旧汹涌,变化却悄然产生:肩扛蛇皮袋的越来越少,手拉行李箱的越来越多;灰头土脸、表情木讷的越来越少,衣着光鲜、神情自信的越来越多……变化不仅来自外表,也来自内心的世界观、价值观。20多年间,农民工群体悄然“更新换代

”,“第二代农民工”已以全新的面貌走到历史前台。他们在人生选择上与父辈们全然不同:这是一股强烈要求加速融入城市、没有退路的潮流。

“打死也不再当农民”

“民工潮”持续20多年来,这一特殊群体已超过1.2亿人。第二代农民工除了年轻之外,大都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绝大多数未婚,没有或较少家庭负担。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他们不但在城市挣钱,更希望打破城里人和农民生活观念和方式上的壁垒,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

在重庆一家小企业做搬运工的张宏伟,4年前和妻子从数百公里外的城口县来到城里打工,他们唯一的儿子张思路初中毕业后也来到了城里,现在一家超市做装卸工。小张和父亲蓬头垢面的形象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染着黄色的头发,身上穿的从头到脚都是名牌运动服。“从我到的第一天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把根留在城市。我这辈子打死也不会当农民,当然也不会再回到农村去。”小张说道。

对大多数第一代农民工而言,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过客”,他们的归宿仍然在农村。对第二代农民工而言,城市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不一样的前途。但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冷漠的社会歧视等一道道有形无形的门槛不断粉碎着他们的城市梦,城市文化的耳濡目染又不断消解着他们对家乡存有的情感认同和社会记忆。他们成了既融不进城,也回不了乡的“边缘人”。

打破城乡壁垒刻不容缓

尽管农民工群体已经“更新换代”,但城市的环境并无太大变化:即使有了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代民工遭遇的依然是没有足够的福利保障、政策和情感歧视。

在心态和观念上,第一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农民,即使在城市中无法生存时,还有回乡务农的退路。第二代农民工更接近于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较高,但与城市劳动力相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心中过高的期望与所面对的非正规就业市场,形成巨大落差,在城市中无法实现真正立足,但也不愿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中务农,结果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第二代农民工不仅需要劳动权益的保护,而且需要社会失业救急网络的保障。有专家警告说,如果第二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社会稳定。

如今,第二代农民工群体已经发出了不容置疑的信号:政府打破城乡壁垒的进程必须提速!(《半月谈》2006年第1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