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档案和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藏经洞遗书被称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可是,这批有着重大历史价值的档案,历尽了各种磨难。
档案险成“还魂钱”
明清档案分为内阁大库档案、军机处档案、内务府档案、宗人府档案、国史馆档案、清宫中各处档案和清各部院衙门档案等。
民国建立后的几年间,这些档案被移到了成立不久的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因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历史博物馆无人过问,资金短缺。1921年,该馆想出了一个自救的办法,将藏贮在端门门洞内的8000麻袋共计7.5万公斤档案悄悄运出故宫,当作废纸卖给了北京同懋增纸店,得银4000元。
第二年2月,客居天津的清朝遗老、著名学者罗振玉因事来到北京,偶然之际在市肆中发现了清内阁大库部分档案,大吃一惊,急忙寻踪觅迹,最后找到同懋增纸店。当时同懋增纸店已经把档案当作废纸卖出了约1000麻袋,其余部分被运到了定义和唐山两地的纸厂,准备化成纸浆,制造“还魂钱”。
罗振玉心急如焚,立刻与纸店交涉,最后用13万元的高价,将这些“废纸”全部收购。为筹到这笔巨款,罗振玉不惜倾家荡产、债台高筑。罗振玉将所购档案分藏在北京、天津两地,组织人力进行整理,并汇编成史料丛刊。
几年后,罗振玉无力支撑整理工作,无奈之下,便将藏在北京的3万公斤档案以1.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李盛铎,1929年8月,李盛铎将购买的档案又卖给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而存在天津的几万公斤档案,后来被罗振玉运到了旅顺,归属伪满洲国所有,1936年,又移交给了奉天图书馆。
清华大学历史系在档案出宫以后,陆续从书商处收购了一批残损档案。北京大学也于1922年将62箱1502麻袋档案由历史博物馆移至北大整理,估计约有50万件左右。
风雨飘零
抗战初期,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史语所、北大、清华大学所藏的档案与其他珍贵文物一起踏上了南迁的道路。这些档案由于保存得当,基本上没受到损失。但是,1935年、1936年北平财政部盗卖部分档案等事件,却使明清档案受到了严重损毁。此次共卖掉11500公斤,1936年4月又卖掉15500公斤,所得款项被私吞。
档案卖给纸商以后,纸商却懂得它的价值,转手卖给了北平的书肆。于是,一时间东西单牌楼一带,满地满处都有档案在出售。这一切,使北平许多有识之士十分愤慨。有人投书财政部,要求对卖档之人严加惩处。财政部部长孔祥熙见信后,立即批示“速查严办”。很快,公安局收缴了档案9000公斤,责令由原经办人员备资按原价赎回。
终于有了归宿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史语所、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的部分明清档案约40万件运到了台湾。在那儿,档案受到了良好保护,并有专人整理研究。
解放后,新中国政府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改为档案馆,直接归属档案局管理。五十年代,档案馆将国民党政府运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办事处的明清档案接收回北京。1954年,档案馆又接收了仍装在麻袋内、裸置端门的史语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及历史博物馆遗存的零散档案。
目前,我国现存明清各种档案约计1000万件。这批历尽磨难的档案,终于得到精心保护。
(《中国珍贵文物蒙难纪实》流泉等编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