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网络追查: 行走在善恶之间

2006-11-19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从虐猫事件、“铜须”事件、甜甜生女受虐自杀事件到上海外教事件,网络追查向世人彰显了它的强大力量,谴责不道德、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昭示社会正义的道德取向。但群情激愤的道德审判引出的追查、通缉,曝光当事人隐私,进而围攻、谩骂当事人的事态演变,也让整个社会开始反思:网络追查有

没有道德底线?

刀刀是报社记者,也是网络发烧友。他至今仍在为自己以双重身份参与的虐猫事件调查而自豪。刀刀在对虐猫事件的调查报道中,因为网友提供的照片和地址等线索,找到了虐猫事件中的一个关键“嫌疑人”,从而推动了事件真相的被挖掘。在刀刀眼里,网络追查的道德使命感为这一行为赋予了崇高的色彩。

“陈易救母”启动网络追查

刀刀承认,“网络追查”、“网络通缉”、“网络追杀令”,这些汉字的组合,多少都带有一些暴力气息,而暴力的展开地点,是在网上。只是人们没有想到,当暴力和网络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威力竟会那么大。

应该说“网络追查”从互联网诞生后就有了,只不过在社会上造成重大影响的网络追查事件,始于2005年。

2005年9月,女大学生陈易以“卖身救母”的ID,在天涯社区的“天涯杂谈”论坛,贴了一篇题为《卖掉自己救妈妈》的帖子。帖子的内容很简单:去年6月,妈妈因肝硬化生命危在旦夕。我已经失去了爸爸,不能再没有妈妈,无论怎样我也要让妈妈活着。我又伤心又着急,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母女俩一筹莫展。我多么希望有好心人能救救我妈妈,我宁愿卖掉我自己!可以以任何形式或者甘愿毕业后无条件地为他(她)打工。我用我的人格和尊严担保。这是一个在校大学生为挽救病危母亲的生命而发自心底的呼声!向你们鞠躬了!

刀刀当初在天涯看到这篇帖子时,并没有太在意,以为是某个无聊人士发的八卦帖,可谁知这篇短短的帖文,竟引发了一场大范围、争议颇大的“卖身救母调查”事件。事情的发展,一开始就出乎陈易本人的预料:在“卖身救母”的帖子发出后,她很快就得到了网友至少10万元的捐款。

可是过了不久,有一个网名为“蓝恋儿”的人,发帖揭发陈易在学校里穿300元的“耐克”鞋、戴500元的隐形眼镜;还有网友揭发陈易的母亲是检察官。这些揭发的言下之意非常明了,就是陈易根本不需要捐助。陈易因此开始遭到一些网民的辱骂,网友认为陈易欺骗了他们,要求她公布所有捐助开支及剩余款项。后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陈易呼吁:鉴于她发布的求助帖引起了众多网友的质疑,使她本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她决定暂停接受社会捐款。

不过这件事情最关键的部分,是天涯杂谈里一个ID为“八分斋”的网友,自费只身前往重庆、泸州调查,以确认“卖身救母”事件真相。当这位“八分斋”将调查手记陆续在网上公布后,得到了一些网友的追捧,被称为“天涯独立调查第一人”。

然而,戏剧性的转折点出现了:在“八分斋”的调查手记公布后三天,陈易的母亲死在了肝脏二次移植前的辅助手术中。随着陈母的突然死亡,网上的舆论也立即反转:有人说“八分斋”强化了对陈易不利的一面;有人指责他先有了结论再去求证,调查不可能公正;更有人指责是他逼死了陈易的母亲。

围绕着陈易母亲的死亡和“八分斋”的调查,一场口水战就此展开,不少资深网友都参与了事件的讨论。虽然仍有不少人支持“八分斋”,但是反对者的观点却很尖锐,他们认为“陈易救母失败,某种程度上是天涯网友集体杀了人”。

到底该不该要求陈易公布所受捐款的使用情况?“八分斋”能不能那样去做调查?陈易母亲的死和网友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关系?“卖身救母”的事情越闹越大,几乎惊动了整个网络。陈易救母成了“网络追查”的标志性事件。

网络追查的暴力发端

刀刀认为,网络追查演变成暴力行动是从铜须事件开始的。2006年4月13日,在某网站的“魔兽世界中国”论坛上,一名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网名叫幽月儿),跟别人有了外遇,而外遇的对象就是在同一个游戏里的玩家,网名叫“铜须”。这名丈夫慷慨激昂地痛斥与妻子有染的“铜须”,然后公布了妻子和他长达五千字的QQ聊天对话纪录。随后,有数百位网友在事情尚未确认的情况下,轻率地加入了攻击“铜须”的战团,其中有人竟然建议“以键盘为武器砍下奸夫的头,献给那位丈夫做祭品”。

这样的提议真是令人感到毛骨悚然!与此同时,在天涯网站还出现了一份“江湖追杀令”,这份追杀令公布了“铜须”的照片和视频,还向各机关、企业、公司、学校、医院等呼吁,对奸夫“铜须”及其同伴甚至所在大学进行抵制,对其不招聘、不录用、不接纳、不认可、不承认、不理睬、不合作,在他做出彻底的、令网民可信的悔改行为之前,不能对他表示认同。

事情的发展变得完全不可理喻。短短数天之内,有数万人加入了讨伐“铜须”的队伍。“铜须”的真实身份和地址,被人搜出并公布在网上,他遭到了各种方式的羞辱。这名可怜的大学生被逼出了大学校园,甚至连他的家人都不敢出门和接听电话了。为了平息事端,“铜须”在网上公布了一份视频,出面否认“偷情事件”。这个时候,那位“受害者丈夫”,也承认了他对妻子红杏出墙的说法多有不实之处,从而请求网民取消“追杀令”――尽管如此,这一事件引起的网络骚乱并未马上停息。

事情引起了央视的注意。但央视介入报道后,只是批评网民的“网络暴力”行为,并没有就第三者事件做出道德评价。于是,有网民在网上组织起了新一轮的反击运动,而这次反击的目标成了央视,理由是央视“支持骗奸人家老婆”。“铜须事件”甚至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一些欧美国家的报纸相继刊发报道,质疑中国网民的做法是对个人隐私权、情感和生活方式选择权的侵犯。有国内媒体后来评论说,“铜须”事件让国人蒙了羞。

2006年8月25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张结海教授,在他的个人博客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网络追逐流氓老外大行动》的帖子,这篇帖子开篇就说:今天我怀着无比愤怒的心情,告诉大家一个外国流氓的故事,并号召各位国人同胞一起行动起来,将这个外国流氓清扫出中国。

原来,这位教授从一名网友那里,获知了一个在上海的英国人的博客,这个身为外教的英国人,在自己的博客里,用了极其淫秽、肮脏的语言,记录了他在上海玩弄中国女人的过程,而这些中国女人大部分竟然是他的学生;与此同时,他又极尽所能侮辱、诋毁、歪曲中国政府和中国男性。于是,这名上海教授就在文章里,号召发动一次“网络追逐垃圾老外大行动”,直到把那个“流氓外教”赶出中国。这位教授认为,一个在博客里写色情故事的人是心理不正常的人,是不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

这篇帖子在短时间内点击数就达到了十几万,跟帖上千个。

不久,一些门户网站转载了这一报道,“网络追逐流氓外教”的影响立刻被放大,一些网站还及时做了专题。

“流氓外教”的博客,后来有媒体报道说只是一个“恶作剧”。然而,这件事却让人嗅到了危险的“网络暴力”气味:毫无意义的“追逐流氓外教”事件,为什么会吸引那么多人狂热的支持呢?

“道德审判”不该是追查的终极目的

毫无疑问,网络追查有其积极和正面的意义。这一点,早在2005年之前就已经证明:正是因为网络的强大呼声,要求追查孙志刚被打死案、追查哈尔滨宝马撞死人案,才使得孙志刚案成为中国法治进程的里程碑事件。但网络关注社会正义以及法治进程的民意监督,被随后的“小人物道德问题”追查行动带离了轨道。

刀刀最初的困惑是在追查“虐猫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三个“嫌疑人”的姓名、年龄、照片、工作部门、电话号码,甚至身份证号码和车牌号,都被一并贴到了网上,可以说个人隐私被暴露无遗。没有底线的追缉,让人对网络追查的正当性生疑。

这也是网络追查面临的尴尬处境。一方面网络追查有不可否认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其操作层面又有违法性。而且像“铜须事件”和“追逐流氓外教”这样的网络追查行为,事实的部分本就存疑,建立在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对当事人的追查、围攻,就愈显荒诞。

这一年来发生的网络追查事件,让人担忧互联网会成为多数人的暴政工具。有评论人士曾用“网络哄客”来形容那些缺乏独立思考精神、喜欢随大流的网民,正因有了这样的“哄客”基础,才会有“网络暴民”的出现。而一旦“哄客们”形成一个暴民群体,网络追查的正面意义就将被抹杀。

有人把“网络通缉”比作“民间虚拟法庭”,这个“虚拟法庭”以网络为平台,以公布各种私人信息为审判手段,以虚拟和现实的双重道德讨伐为利器,对形形色色的“被追查者”予以惩戒。的确,网络的便利,使得几乎任何上网的人都能发布“通缉令”,掀起网络追查行动。网络正在让“警察”普遍化。到目前为止,“道德审判”仍然是网络追查的主要内容。但正是“道德审判”让很多网友失去了理智,失去了对法律的尊重。

网络追查这种形式受到网民的追捧,可以说是“草根意识”的展现,也可以说,网络追查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网络追查不会因质疑而消失,相反,它出现的频率会更快,出现的数量也会更多。因此,应理智对待网络追查现象,让网络追查停留在谴责不道德的社会现象上,停留在法律的禁止线内。  (《民主与法制》2006年第2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